“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展”亮相北京天文馆,涵盖月壤多种形态

新京报 2024-12-28 18:22:27

12月28日下午,“问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展”在北京天文馆B馆一层展厅拉开帷幕。展览展示共计0.6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涵盖了月壤的多种形态。展览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创新的科技手段,多维度展示月壤特性,介绍月球样品所承载的科学价值。

月球粘结岩首次对外展出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带回月壤样品,月球样品科研工作随之展开。月面为什么有明有暗?月壤如何挖掘采样?月壤编号如何解读?嫦娥五号有什么新发现?此次展览分为“说月”“揽月”和“踏月”三个章节,带领公众揭开嫦娥五号月壤的神秘面纱。

由于长期的空间风化作用,月球表面岩石破碎分解、越来越细,直径小于1厘米的部分就是月壤。展览的核心展品是不同粒径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共计0.6克。在月壤实物观察区的显微镜下,细如尘埃的月壤被放大15-30倍,观众可以清晰看到撞击玻璃珠、矿物颗粒、撞击玻璃等月壤不同的形态和细节。

“这两个半球透镜下面是月球粘结岩,它们的粒径更大,这种形态的月球样品是首次对外展出,里面包裹了丰富的月球信息。”展览策展人宋宇莹说,目前,“问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展”是国内月球样品最全的展览。

除了嫦娥五号的月壤样品外,展览还展示了阿波罗17号采回的月岩、西北非月球陨石等极为珍贵的月球样本。这些来自不同获取时间和获取方式的月球物质,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月球形成与演化规律的不同视角。

精密机械臂能“识面观壤”

展览的形式也充满创意,通过精密的机械臂、大直径半球透镜、体视显微镜、XCT扫描和三维数字重建技术展示月壤,公众可通过肉眼及显微镜“零距离”观看月壤,探寻月壤的真实状态。其中,精密的机械臂能实现“识面观壤”,观众只要靠近展柜,机械臂就能将样品送到观众面前;高精度扫描技术能对月球样品进行深度“体检”,在三维数字重建技术的助力下,观众可以一窥岩屑颗粒的内部结构。

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嫦娥一号、嫦娥四号和嫦娥六号“绕月”“落月”和“采样返回”过程,切身感受中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探月过程。公众可通过手机录屏和拍照的方式记录、分享深空探索的震撼和魅力。

展览结合各式月壤模拟物和相关资料,展示中国在月球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矿物结构图和嫦娥石理想晶体结构图,介绍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发现并命名的新矿物——嫦娥石。这是中国科学家发现的首个月球新矿物,也是人类发现的第六个月球新矿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展览还展示了欧阳自远院士团队编制的《月球全月地质图》,这一重要成果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月球研究资料。记者注意到,展品中还包含模拟月壤和月壤砖。它们并非来自月球,而是利用地球上的矿物按照月壤的矿物比例制作的,可以代替月壤进行大量科学和工程实验。月壤砖是由模拟月壤烧制的,其密度与普通砖相当,抗压强度是普通红砖、混凝土砖的3倍以上。

通过模拟月壤以及月壤砖等多种展示材料,公众将有机会深入了解模拟月壤与月壤原位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这些展品不仅揭示了未来月球基地建设的可行性,还展示了月球原位资源利用的潜在方案,为人类探索和开发月球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林潇说,此次展览将长期面向公众展出,同时,北京天文馆还将不定期举办以“月壤”为主题的公众科普讲座。

新京报记者张璐

0 阅读:8
新京报

新京报

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