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9岁的郭沫若,与21岁的张琼华结婚!然而,新婚之夜,郭沫若揭开红盖头,看到新娘后,他愣在原地:“这……这怎么可能?”他转身离去,留下张琼华独守空房!
新婚之夜,本该是夫妻二人相依相守的开始。然而,1912年的四川乐山,19岁的郭沫若却做出了一件令所有人震惊的事。
在掀开红盖头的那一刻,他愣住了。随即,他一言不发地转身离去,把新婚妻子张琼华独自留在了洞房。
郭沫若从未真正想过要结婚。这段婚姻,是他的父母一手操办的。张琼华,四川乐山苏稽镇张沟的一位大户人家小姐,被郭家看中为儿媳。从家庭背景到个人品性,张琼华无疑是“贤妻良母”的最佳人选。
而郭沫若,当时正在成都读中学,刚刚接触到新式教育,对自由恋爱充满向往。他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西方文学作品中那些气质高雅、聪慧过人的女性形象。
因此,当他得知家中为他定下这门亲事时,心中已有不满,但他选择顺从。他认为,母亲的决定不可违逆。
1912年春,婚礼如期举行。
婚礼上宾客满堂,张琼华端庄地坐在花轿中,盖着红盖头,静静等待着新婚夫君。然而,当新婚夜郭沫若揭开红盖头时,他的心一下子凉了。
眼前的张琼华皮肤白皙,但容貌普通,鼻梁塌陷,脚竟然还是缠足的“三寸金莲”。一时间,他感到被家人欺骗,也对这段婚姻充满了厌恶。
“这就是我的妻子?”郭沫若几乎无法接受。他丢下一句“我出去透透气”,便离开了洞房,整整一晚未归。房内的张琼华茫然无措,掀开帘子张望,却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只能默默流泪。
第二天,郭母得知儿子竟然离开洞房,大为震怒。
她直言不讳地斥责郭沫若:“张家姑娘哪里配不上你?人家贤惠、家世好,你这就是读书读傻了!”然而,郭沫若一再摇头。他觉得这段婚姻根本是对他意志的强加,是封建礼教的余毒。
尽管在母亲的眼泪和责骂下,郭沫若勉强陪张琼华回了娘家,但他对这段婚姻的厌弃却未有丝毫改变。他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谋划出路。
仅仅五天后,郭沫若便找到借口,离开了乐山。他说自己需要专心学业,随后前往天津,接着远赴日本留学。这一走,便是长达27年的分离。而张琼华,就这样成为了郭家的“守寡儿媳”。
郭沫若的离去,并未结束张琼华的责任。她留在郭家,操持家务,悉心照料公婆。郭母时常卧病在床,张琼华无微不至地守在病榻前照顾。这种坚持,甚至让郭家的其他亲属都对她心生敬佩。
然而,她的一生,却始终没能换来郭沫若的回头。
1914年,郭沫若在日本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他在那里结识了日本护士佐藤富子,并迅速坠入爱河。
佐藤富子美丽大方,为了爱情,她与家中断绝关系,全心全意陪伴郭沫若。
她为郭沫若生下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承担起家庭的所有重担。然而,郭沫若对这段婚姻的态度,和对张琼华如出一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回国,留下佐藤富子和五个孩子独自生活。
佐藤富子虽然被郭沫若抛弃,但她始终对丈夫怀有感情。她带着孩子们艰难度日,甚至将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给中国。这位坚韧的女性,成为郭沫若感情史中另一个令人叹息的名字。
直到1939年,郭沫若因父亲病重回到乐山,这才与张琼华再次相见。
此时的郭沫若,早已与另一位女子于立群组成家庭,并带着孩子一起返乡。面对这样的场景,张琼华既惊讶又心酸。然而,她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动容。她没有抱怨,也没有责备,反而热情接待了于立群和孩子们。甚至,她将自己的婚房让给了郭沫若一家,而自己搬到小屋中生活。
郭沫若面对张琼华的付出,也不禁动容。他向她深深鞠了一躬,感谢她多年来对父母的照顾。这一鞠躬,饱含愧疚,却难以弥补多年对她的亏欠。
郭沫若虽然带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祖业,但对张琼华的生活有所安排。他每月寄给她一些生活费,弥补自己的缺席。而张琼华,继续以郭家长媳的身份生活。她独自留在乐山,手抚郭沫若留在家的书籍、照片,靠着这些物件寄托自己的思念。
1963年,73岁的张琼华赴北京探望郭沫若,然而此行并未如愿。郭沫若因为繁忙未能见面,仅派秘书接待。张琼华带着一丝失望返回家乡,从此再未踏出乐山。
1978年郭沫若去世后,郭庶英与郭平英两姐妹回乡参加学术研讨会,特地拜访了张琼华。
她们亲切地称她为“妈妈”,让老人感动落泪。这一声“妈妈”,不仅是对张琼华一生坚守的慰藉,更是对她品格的最高肯定。
张琼华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那个时代传统婚姻制度的缩影。她的一生,既是对旧家庭伦理的维护,也是对女性命运被压迫的无声控诉。而郭沫若,则是新旧思想冲突的典型代表。他的行为虽令人遗憾,但也映射出时代的无奈与转型。
这段婚姻,虽无幸福可言,却让后人对封建婚姻与家庭伦理有了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