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自2024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成为今年备受瞩目的“热词”。
伴随技术的不断突破,各类无人机、飞行汽车产品不断推出,低空经济加速发展。据我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面对这一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作为低空经济发展重要保障力量的保险业,布局这一领域已是大势所趋。根据『A智慧保』统计梳理,超三成财险公司已开展相关业务,其中,平安产险、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等早已抢先入局。
但由于低空经济保险的风险状况更加复杂,而无人机应用又属于新兴事物,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险企虽争相布局,但目前业务覆盖还停留在初级层面,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要深度挖掘“空中车险”的潜力,还需要险企加大研究力度,创新产品和运营模式。
各地抢发政策
根据官方定义,低空经济是指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相关产品主要包括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涉及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并提出至2030年,将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针对这一万亿级市场规模,今年4月以来,多地也陆续出台了低空经济相关规划或支持政策。据『A智慧保』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相关政策,并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包括北京、广东、福建、河南、湖南、山东、安徽、上海、浙江、四川、重庆、黑龙江、新疆、海南、江苏、江西、辽宁、山西、陕西、云南、内蒙古等地区。
广东省今年5月发布《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3000亿元,基本形成广东、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上海市8月印发的《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
北京市9月发布的《北京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扩大航空应急救援应用,在延庆、平谷、密云等有条件的区发展低空旅游、飞行体验等产业,力争用三年时间使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险企争相布局
有行业专家表示,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将参与到低空经济活动中来,对保险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低空经济保险产品的种类和覆盖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拓展低空经济保险市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事实上,在政策加持下,各大险企面对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早已争先入局。2024年4月,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推出“平安低空经济护航者”综合保障方案,该方案在保障常规财产及责任风险的同时,聚焦职业过失风险、产品质量缺陷和网络安全等延伸风险,以及研发场景、城市治理、物流配送和人员运输等多应用场景风险。
同在2024年4月,在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太保产险苏州分公司表示已积极出台相应的“保险+风险减量”服务举措,将机身损失、三者责任和飞手意外险全部纳入保障范畴,为农业低空领域保驾护航。
7月,广东人保财险推出全国首个“低空飞行器专属保险”,据了解,该款保险可为低空飞行器提供财产损失、第三者责任、上机人员责任等主要风险保障,并覆盖链路丢失、操作失误、外部撞击等特殊风险,破解低空经济发展缺少专业风险研究和专属保险保障的难题。
9月,中国财产再保险与中国太保财险共同挂牌成立了“低空经济产业保险研究中心”,以进一步加强低空经济产业保险系统性研究,提升保险行业服务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据悉,双方还共同发布“低空经济第三者责任险”保险,与国内无人驾驶航空器企业成立保险创新实验室,承保多个无人驾驶航空器、eVTOL等低空经济标志性项目。
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受青睐
于保险业而言,目前最具潜力的细分领域应当是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目前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生产及运营已位于世界前列,在快递物流、应急救灾、农林植保、电力石化巡检、城市治理等领域的运用场景目前仅有中国在大规模应用。
据国家统计局及民航局相关数据,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达到了84.7%,已登记无人驾驶航空器保有量及用户增长量均超过了30%。
从业务介入领域看,有保险人士指出,目前,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链制造端,除了传统制造业会面临的火灾爆炸等财产风险以及引发停业停工带来的利润损失风险外,还会面临的风险点有因产品质量原因导致的产品召回及退换货风险,以及产品质量引发相关事故导致的第三者损失而带来的经济赔偿责任风险及相应法律诉讼风险。
同时,上述保险人士坦言,“尤其是当前无人驾驶航空器制造的相关标准和适航规范等法律法规尚需完善,而且各国对于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管理法规也都有所差异,相较于传统具有成熟国标或行标的传统制造业,无人驾驶航空器制造在产品责任上的界定难度更高,也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对产品鉴定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发专业的低空经济保险产品,对于无人驾驶航空器制造业而言,通过责任保险或保证保险转移其产品相关责任风险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律诉讼风险: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经济赔偿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法律援助服务,减轻企业的法律诉讼负担,使得企业能够更专注主业,提升竞争力。
不过,相较于传统保险业务,这一新兴领域也给保险主体在保险定责上带来了一定困难。例如,因为无人驾驶航空器当前的应用场景,有比较强的即时性,如设备遭受损失需要保险主体提供快速的定损理赔能力,以便设备能够重新投入生产,这对险企而言是一大考验。
另外,无人机运营中的“交规”还需完善,各地处理无人驾驶航空器事故的主责部门也不统一。
继续探路前行
目前,低空经济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快速发展的低空经济相比,保险市场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尽管近年来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数量和应用场景快速增长,但相应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却未能跟上这一步伐。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上下游产业链等产业环境,导致保险产品价格偏高,客户购买意愿较低。
有报告指出,低空经济实际应用场景更为丰富,且eVTOL和无人机等领域技术迭代速度更快,因此其风险状况更为复杂。此外,由于低空经济仍属于新兴事物,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关低空经济的知识产权、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这也为保险公司开发产品及后续定损带来挑战。
有保险专家分析指出,目前,低空经济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尚不完善,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场景下风险差异极大,难以以一套统一的标准进行风险评估和定价。同时,由于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技术迭代及政策升级也很快,在定价策略上,总体着眼于长期稳定贡献高质量承保能力;但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谨慎研讨,小心求证。
例如,在产业发展初期,一方面保险业还是应当充分发挥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在事故中能赔尽赔,应赔尽赔,以保证低空经济相关产业能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当充分发挥保险大数据和精算能力,与产业端紧密联动,将可能影响安全飞行的因素提炼出来,如自然环境、天气原因、飞手能力、企业安全管理、飞机致害性等。
通过专业分析,形成具有保险视角的材料,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提供给不同的制造商、运营商以及相关政府单位,共同研究探索相关的风险减量措施,使产业更科学、高效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