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乐育说园头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9 15:31:36

黄明安

提及莆田华亭的园头村,当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云里风先生说起。云里风原名陈春德,他少小离家,远赴南洋,为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界服务了三十多年,不仅当过华文小学的校长,还五度连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的主席,多次率团到访中国作家协会。他一生热爱文学,晚年惠及乡里,在莆田市文联设立了“云里风文学奖”。当时,我在文联工作,云里风先生回乡颁奖,作为组织方的代表之一,我经常陪他回出生地园头村转一转。

园头村是木兰溪的一座溪心小岛,面积仅4.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三千多人。据记载,园头古称“云庄”,五代时期,钱塘龚氏祖先入莆,因独爱云庄山环水抱的秀丽风景,遂在此定居,繁衍生息。清道光年间,进士龚继昌的《濑溪口占》堪为园头的真实写照:“西风飒飒冷吹衣,帽影鞭丝过客稀。溪水秋来流欲断,山林霜后叶争飞。寒泉古墓长松老,细雨高田晚稻肥。满路山光看不厌,马蹄催送夕阳归。”自古以来,园头尊师重教,文风鼎盛,是莆田的文化绿洲。

到园头村时,我会去看看龚玉瑞先生,龚先生担任过园头小学的校长,对园头村的教育发展史如数家珍。1923年,曾任北洋政府外交部主事的龚剑青先生将“云庄书院”改为园头小学,招收园头和附近村庄的适龄儿童来此读书。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海外华侨回乡捐资创办侨办园头中学,1957年,侨办园头中学更名为园头小学附中。1992年,园头小学附中与走马亭、南湖等周边村的附中整合,成立了新的园头初级中学。进入二十一世纪,园头初级中学和园头小学合并为园头学校。百年历史的园头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硕果累累。

龚玉瑞先生住在一座木石结构的二层宅院里,家里的牌匾多、字画多、书籍多。他有一套莆仙民乐器,每逢节假日,院子里总回荡着咿咿呀呀“十音八乐”的演奏声。记得最近一次到访,龚先生见我们来了,赶忙起身拱手相迎,热情地把我们从一楼带到二楼,一边走一边介绍挂在墙上的证书和合影。我们坐在二楼大厅饮茶,不一会儿,龚夫人就和女儿笑盈盈地端着盘子走过来,盘子里装着时令蔬果,还有用园头线面做的妈祖面、用园头桂圆干煮的甜汤。妈祖面一人一碗,各色面码如炒花生、炒紫菜、炒鸡蛋丝和黄花菜等,让人垂涎欲滴。这样的待客之道,令我赞叹不已。

吃吃喝喝间,龚先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自己当了二十年园头小学的校长,为园头培养出一茬又一茬优秀学子,如同开春看母鸡孵小鸡,自己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小鸡毛茸茸的,它们跳跃着、啁啾着,长大后扑棱棱往外飞”。这些小学生走进中学、大学,有的还读到硕士甚至博士,越往高处飞、越往大城市飞,就越有出息。龚玉瑞说起农家话:“园头村的风水好,吃开智果(桂圆)、喝木兰水、住水中洲,孩子水灵,头脑好使,每家每户都有大学生,总数达千人。”细算一番,从园头村走出的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已经有上百人了。

一天,我与作家曾元沧先生谈及此事,他是莆田人,曾在《新民晚报》任职。曾先生说不止龚玉瑞,园头村培养出二十八位小学校长,散布在八闽大地,称“校长专业村”都不为过。

今年,园头村开展“幸福家园”建设,邀请曾先生题词。他欣然受命,从《诗经·小雅》中得到启发,题写了“菁菁乐育”四个字。曾先生解释道:“菁菁者,树木繁茂也;乐育者,乐于并善于教育也。前者是一种文化气象,后者是气象之由来。”可以说,园头村的过去和当下,正是对“菁菁乐育”最好的注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