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讯(记者刘承鸿通讯员王玮)近年来,南京市溧水区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强化科技支撑等举措,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能级、增强产业竞争力,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现代化赋能“一粒米”撑起“大产业”
秋收冬藏。今年秋收,溧水区29.61万亩秋粮颗粒归仓,作为溧水区主导产业之一的稻米产业稳健有序发展,今年水稻种植面积达25.89万亩,总产约15.11万吨。
“一粒米”何以撑起“大产业”?打造好产量、好品质、好品牌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是关键。
走进全国首批以水稻全产业链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溧水区和凤镇,蟹肥菊黄,稻谷满仓。近年来,围绕“增产、优质、绿色、增效”的目标,和凤镇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稳产高效“吨粮田”、单产提升、高产竞赛等建设。和凤镇农业服务中心俞同军告诉记者,目前全镇以“南粳46”“南粳5055”等为主推品种,示范推广“武科粳7375”,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规模化种植超九成。
溧水大米的好品质,还得益于产学研合作下的科技赋能。和凤镇目前建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博士工作站”、王才林研究员“首席专家工作站”等6个稻米科技平台,技术人员从育种到收获全程跟踪服务。
好品质塑造好品牌。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和凤镇推动稻米优质化、标准化、订单化、品牌化。目前已形成“道好”“晶健”“吴谷道”“湫湖”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稻米品牌,优质大米品牌占全市“半壁江山”,今年年初,溧水大米获评“江苏好大米”特等奖。
产学研融合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不止大米,依托南京国家农高区这一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农高区,溧水区将农业科技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走进位于溧水区东屏街道的南京金色庄园,草莓园内一道道高约80厘米的高垄有序排开,顶端悬挂着一条条草莓藤蔓。传统的地栽草莓垄高一般在20—30厘米,采收时需要弯腰伏地,费时费力。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专家的指导下,金色庄园引进了高垄垄砌与肥料自动喷洒技术,既有利于通风采光与管理,也让草莓采收轻松省力。
产学研融合发展,目前,溧水区已聚集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建有国家及省市科研平台100多个,汇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多名,累计承担农业科技项目370多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850多项。
今年12月10日,以“深化校地合作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南京国家农高区高质量发展对接交流会在溧水区举办。活动中,南京国家农高区与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协议,重点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
“未来,紧扣‘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定位,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溧水区的转化落地和应用。”南京国家农高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链延伸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特产,一方特产带来一方民富。现如今,在科技赋能下,溧水区已经形成了以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现代茶、蓝莓、草莓为主导的“3+2”特色农业产业链,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溧水区走出了一条从“卖农产品”到“卖风景”的道路。
溧水区晶桥镇聚焦螃蟹、林果产业,全力打造“五彩乡村旅游节”,推出春尝鲜、夏采果、秋品蟹、冬围炉等四季旅游系列活动,全方位植入以红色研学、户外休闲、亲子采摘等为主题的体验式多元旅游业态,打响“五彩晶桥”乡村旅游品牌;和凤镇围绕稻米产业链,结合西部石臼湖风光带开发、东部稻田文化展示,连续多年举办和凤骆山大龙民俗文化展演、乌饭会市集、丰收节等活动,实现稻米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通过持续拓展农业产业休闲、文化、旅游功能,溧水区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企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型发展,推动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民房变民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色,迸发出全域乡村旅游的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