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记
你们今年的大米还有没有
我还想再买10袋”
12月23日一大早
百里杜鹃黄泥乡朝门村第一书记张凯
就接到了订购大米的电话
这样的电话
自今年秋收以来
张凯接到很多
“今年通过各种渠道从我这里购买的
有3000多斤
大多都是之前买过的老客户
现在已经卖完了
有些客户都没买到”
一粒小小的朝门米,成为众多食客抢购的“新宠”,即使对于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的朝门人来说,放在前些年,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地处金沙县、黔西市、百里杜鹃管理区交界的朝门村,因为边远偏僻,交通闭塞,曾被戏称为“三不管地带”。
深山之中的朝门,产业发展一波三折,群众增收门路受限,也因此一度戴上了“二类贫困村”的帽子。
穷则思变,勤劳的朝门人,在增收致富的路上,虽然做过不同尝试,但因种种原因收效甚微。
其中,朝门村曾与地下丰富的煤炭有过一段“蜜月期”——20多年前,通过招商引资,朝门村建设了两家煤矿。高峰时期,全村有七八百人在煤矿务工,收入一度有了保障,村里的运输业、餐饮业也得到了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但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飞扬的尘土弥漫山村,尤其是地下水源的下沉,不仅让朝门1000多亩肥沃的稻田改为旱地,村民们的吃水也成了问题......痛定思痛后,朝门的煤矿最终不得不被淘汰关闭,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选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经过几番探索实践后,朝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游永彬等人得出的答案。
怎么个“吃”法,朝门人的规划是——利用水稻种植优势,推动稻谷提质升级,再依托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
在“旱改水”政策支持下,朝门村对干涸的梯田的进行恢复,梯田面积从几年前的不到1000亩增加到现在的1600余亩。
“为了革新技术,村里用了两年时间做实验,并淘汰了10多种水稻品种。”游永彬说,以往水稻多是作为村民自家餐桌上的食物,未形成标准化种植,“通过向村民推广益生菌替代农药技术,1600亩水稻全面实现了无公害水稻种植”。
稻浪翻滚处,稻香溢四方。优质的“朝门米”,很快贴上商品化的标签,成为深受市场欢迎的新品种,甚至远销省外。2023年,朝门村实现年销售3.5万余公斤大米,销售收入近50万元。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朝门村还全面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硬化道路从只有200米增加到22公里;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家家房前屋后装点为美丽的农家小院;由村集体合作社牵头,打造了“稻香居”“陌上人家”等精品民宿......
朝门村还以水稻种植为依托,结合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通过举办颁金节、插秧节、丰收节、稻草文化艺术节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乘乡村旅游业发展东风,部分村民还开起了民宿、农家乐,“满族八大碗”“米肠”等地方传统美食,成为游客们争相品尝的特色。“每年都有不少回头客,有些从四川、重庆专门赶过来的客人,一住就是一个月。”当地农家乐老板姜光富高兴地说。
以特色节庆、民族文化吸引游客,用自然风光、精品民宿留住游客,朝门村不断丰富和优化的乡村旅游业态,给广大游客留下了属于朝门的特色烙印。
山青水绿稻香溢,花木成畦手自栽。近年来,朝门村先后获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贵州省森林村寨等荣誉称号,“山水田园、诗画朝门”的乡村旅游品牌已初见成效。
从曾经无人问津的“穷山沟”,蜕变成如今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地,朝门村生动践行了“两山”发展理念,一个山青水绿、物阜民丰的朝门,正阔步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一审:汤成伟
二审:王利环
三审: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