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晚,南京国民小剧场内掌声雷动,一场辞旧迎新的永熙茶楼相声大会在此落下帷幕。当夜的热闹并未散去,一场名为“小剧场与城市的美美与共”的分享会紧接着开启了思想交流的新章。
“小剧场”,已成为当下文化领域的高频词汇,展示着文化创新和城市活力。在江苏,小剧场的建设如火如荼,目前已建成1156座小剧场,这些遍布于街头巷尾的新空间,也成为江苏人体验文化的文化“新”日常。
此次活动是2024年“紫金文艺评论”系列分享会中的一场,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汇聚了文艺工作者、剧场运营者、专家学者以及观众等,共同探讨小剧场这个主客共享的新兴文化传播载体和文旅消费空间,如何在今天塑造城市文化品格。
“在小剧场里,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很近,我们每一个微表情、每一次情感波动都能被观众真切感受到,这种直接的互动让演出更加真实和动人。”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相声演员陈峰宁以其丰富的舞台经验,首先深刻阐述了小剧场艺术的独特魅力。
今年,陈峰宁与南京艺术学院师生合作的小剧场话剧《大桥风景》大获成功。该剧巧妙融合曲艺、歌曲和纪录影像等多元艺术形式,以小剧场的调性展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精神特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每个人心里的大桥故事都不一样。我们希望通过笑中带泪、喜中带悲的演出,不仅反映长江大桥的雄伟,展现市民对长江大桥的热爱,更带给每一个观众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深刻思考,面对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困难,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
截至今年7月,南京已有111个小剧场,像书签一样点缀在商业区、生活区、产业园区及旅游景区之间,编织出一幅生动的城市文化地图。其中,身处新街口商业商圈、位于长江路文旅集聚区核心区域的国民小剧场,无疑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
“小剧场不仅是演出空间,更是许多戏剧作品孵化、试验和定型的重要场所。”国民小剧场负责人丁翔说,“我们的经营目标是既要生产优质内容,也要引进适合小剧场的剧目。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小剧场置于消费环境中来看待,使其成为流行且时尚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自2018年起,国民小剧场推出了“南京城市印象三部曲”——《丹凤街》《长江路》和《珠江路》,以玄武区三条知名街道为背景,深入挖掘南京文化DNA中的情义、大义与奋斗底色,收获了大量粉丝。这些作品不仅荣获多项奖项,更吸引了外地剧场的橄榄枝,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小剧场以其独特的方式承载了大剧场外延出来的艺术生产和需求关注,成为连接艺术家与公众的重要纽带。”丁翔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参与到小剧场的建设中,增加舞台数量,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服务于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为南京的精神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播客主播、戏剧媒体人蔡庆中分享了他“在全世界看戏”的心得与体会。他特别提到了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乌镇戏剧节和会昌戏剧季上那些独具匠心的场地改造,以及上海亚洲大厦内众多沉浸式小剧场的成功案例。蔡庆中认为,小剧场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土特色,创造出既符合当代审美又富有文化底蕴的作品。“如今的小剧场已经摒弃了传统舞台的概念,形式非常多样化,不仅广场、戏院都能变成一个小剧场,就连观众坐的椅子都有可能是从当地人家里征集来的,带着生活的温度,和戏剧的新体验。”
蔡庆中期望未来的小剧场能够更加细分,像咖啡店一样,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招牌特调,为观众提供独一无二的艺术体验。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被手机等电子设备大量争夺,艺术和真诚的人际交流成为珍贵的资源。小剧场以其亲民的票价、多样的演出形式以及不同商业元素的融合,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入场”,成为人们可以面对面交流的新空间。
“小剧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日常喧嚣中抽离出来的场所,让人们能够重新感受面对面交流的力量和重要性。”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媒介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朱丽丽指出,每个城市都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而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中,更体现在我们每日沉浸的当下生活中。
通过调查研究,朱丽丽发现一个城市的戏剧文化往往能够显著提升人们对城市的整体评价。“我们如何感知自己的地方文化身份?也许是在玄武湖漫步,观看一场陈峰宁老师的戏,或是品尝地道的南京小吃——这些细节都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南京市民的一分子。”她强调,戏剧不仅是高雅艺术的体现,更是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接地气的艺术形式。通过观看南京本地戏剧,观众不仅能加深对南京城市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激发出强烈的地方文化归属感。
朱丽丽认为,戏剧与城市的美美与共有着重要的关联。她呼吁学界、业界、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共同促进戏剧的发展。“我希望未来的小剧场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观赏和参与,”朱丽丽说,“同时,小剧场也应该反映南京人鲜活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为后代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近年来,江苏在小剧场建设方面持续发力,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出了50个小剧场建设优秀案例和40部小剧场精品剧目,2021—2023年间演出达11.4万场,吸引观众1604万人次。可以说,小剧场已经成为江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态势蓬勃向上。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科联盟副主席刘永昶深入剖析了江苏小剧场的三个显著特征:地域性、多元化和群众高参与度。他指出,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南京新剧荟等项目每年都在不断地孵化新的剧目,如《大桥风景》和“街巷三部曲”等作品,将地标性建筑融入戏剧,讲述了几代人的南京生活,串联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普通市民的情感故事,既恢弘动人又充满烟火气,使观众的记忆、情感与城市文化紧密相连,增强了城市文化认同感。
此外,“小剧场+旅游”“小剧场+经济”等新模式的出现,为小剧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面向。例如,常州首个国家级工业遗产运河五号里上演的《织梦运河》等,这些文旅融合的探索不仅丰富了小剧场的内容,也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而南京各大高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以及江苏剧本孵化中心的成立,都为江苏小剧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小剧场不仅是艺术表演的场所,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将观众、演员和创作团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小剧场舞台最美的风景不是舞台本身,而是所有在这个空间中共享时光、共同创造文化生活的人。”刘永昶教授强调,在这个分众化的时代,每个人对于艺术有着不同的偏好——有的追求宁静,有的热衷时尚,有的则喜欢互动体验。而小剧场的“小”赋予了它试验和探索的空间,他坚信,小剧场不是小众的,它一定会在江苏这片土壤走向大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陈洁/文邵丹/摄赵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