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医疗床位、养老床位服务联动,推动形成整合照护服务模式。
在我省部分医疗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存在资源闲置、工作量不饱和等情况。目前,不少医疗机构尝试盘活闲置资源,腾挪病区开办护理院,增加老年医疗护理服务。
“嵌入”护理院,
闲置资源“活”起来
外出进修、组建护理队伍、日常门诊和查房……这两年,无锡市惠山区藕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主任浦英杰忙得一直不得闲。而在这家社区医院干了30多年的他,两年前还在为医院日渐空旷的场地和空闲人员发愁。
藕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不大,但科室全、硬件齐,能够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需求。不过,该中心周围5公里内有8家医院,其床位闲置、设施设备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日渐凸显。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限制了医院发展。如何把社区医院闲置资源用起来?如何增加收入、调动员工积极性?无锡多个部门反复调研后,在江苏率先出台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不改变职能、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设置护理院。
2023年1月,全省首家公立嵌入式医养结合型护理院——藕塘护理院正式运营。依托藕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该护理院开放3个病区、119张床位,收治各类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医疗照护和生活关爱的老人。经过两年发展,如今该护理院“一床难求”。
“无锡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传统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双重需求。依托具有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社区医院开设护理院,可以填补这一需求缺口。”藕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藕塘护理院院长许光清表示,社区医院“嵌入”公立护理院,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模式创新让藕塘卫生服务中心再次焕发生机,护理院自开业以来好评纷至沓来。与此同时,藕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收入大幅提升,医护人员也体会到忙碌并快乐的感觉。“现在我们门诊量翻了一番,病人明显更愿意选择在这里进行一些常见病诊疗和检查。”浦英杰坦言。
“多条腿”走路,
没有预想中容易
“藕塘模式”如星星之火一般,从无锡向全省各地蔓延开来。2023年11月,依托宜兴市万石镇卫生院开办的护理院正式运营,利用住院楼闲置的两层楼新增50张护理床位,为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患者等群体提供护理、康复等服务;2024年5月,无锡市新吴区首家公办护理院——江溪护理院成立,通过与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护理院实现与社区医院医疗资源共用共享;2024年12月,南通、苏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先后组团调研“藕塘模式”,推进整合当地基层医疗、养老服务等资源要素……
事实上,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一直是医养结合政策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卫健委、民政部、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多次发布通知,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一级、二级医院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但看起来顺理成章的转型,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顺利。
眼下,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才缺乏,是不得不直面的共性问题。许光清直言,目前存在基层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问题。“我们需要既懂医疗又懂养老护理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能照料老人饮食起居,还能综合辨别疾病,甚至能提供精神疏导等。”
“医生可以办理多点执业,‘两边跑’很方便,但护理人员不可以,人员如何调配是运营之初面临的又一难题。”万石镇卫生院、护理院院长胡玉清坦言,护士目前仅能单点执业,而护理院是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开设的,只能分配人手,按床护比要求将两名护士注册在护理院工作。
此外,让更多基层医疗机构有动力“盘活资源”,也不能“谈钱色变”。“虽然这类医养结合型护理院是普惠公益性质的,但医保能否联动关系到机构生存,是基层医疗机构是否有动力做好护理院的重要因素。”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老年社会学系主任、省老龄文明智库研究员喻小勇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护理病区,定位应当是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兜底”服务,所以要用医保的“手”,调节床位周转率。
如今,藕塘护理院所有床位实现医保结算,并成为长护险定点机构,入住护理院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除可以享受每天100元限额的医保结算,符合条件的对象还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每天30—50元的补贴,住院费用大大降低。“即使这样,依旧不能覆盖我们的全部成本。”许光清算过一笔账,一张床位成本在150—200元,“若不是社区医院业务量的提升,机构依旧会面临亏损风险。”
人手和资金上的困难,被主管部门看在眼里。记者从省卫健委了解到,2024年全省共优化提升30家护理院,由省级财政每家补助20万元,常州等地还专门配套市级经费,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各地积极协调医保有关事宜,将符合条件的护理院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提升其可持续运行能力。针对全省600余名护理院的医生和护士,分别开展为期3个月和1个月的线下脱产培训,此外,还有2900余名护理院医务人员参加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线上培训。截至目前,全省护理院数量达到420家,新增护理院床位100余张,增加医务和护理人员近200人。
探路前行,
“思路打开”还有更多可能
“基层医疗机构向护理院转型,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喻小勇直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化、床位闲置也是不争的事实。“大量养老需求‘沉’在基层,而基层医疗机构是离老年人最近的专业机构,所以养老和基层医疗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在省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许家仁看来,卫生院开办护理院是一种双赢,也是全省推进医养融合的重要方向。“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大的老年护理需求,现在的布局也是为了应对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医疗与养老怎样更好地联动和转型,考验多部门的管理能力,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并非易事。喻小勇建议考虑“医养相邻”,在物理意义上拉近医疗和养老的距离。同时,鉴于大量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还可以探索药店、物业、城市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整合闲置场地、专业资源,方便老人在“遛个弯”的距离里就能得到专业帮助。
“我们调研也发现,老年人对慢病管理、康复治疗需求很大,建议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如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中医适宜康复技术。”喻小勇的建议也是目前护理院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提供特色服务的一个缩影。“我们卫生院骨科是省基层特色科室,我们还创建了五级中医馆,这些都可以与护理院老年人需求进行衔接。”胡玉清说。
从事养老行业需要爱心和情怀,如何调动公办、民办等各类基层医疗机构探索医养结合的积极性,要从机制上解决。许家仁建议,在基础保障之下,额外增加服务项目,提升绩效,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护理院应当收治什么类型的老人、达到什么标准要出院,护理和医疗床位如何转换等等,都需要出台相应细则。
“医疗机构开办护理院,有优势也有必要性。”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荣誉主任励建安教授认为,护理院承担的是患者从急重症稳定后到回归社会的重要衔接阶段的康复工作,医疗机构主办的护理院要将“医养融合”“康养融合”不断结合,让康复团队和技术在更多护理院建立起来,延缓老人衰老带来的功能减退问题,提升其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帮助更多老年人回归社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甜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