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因历史而厚重,因文化而精彩。由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创演的川剧《报恩记》,将文物与川剧相结合,以寻孝报恩的感人故事传承巴蜀文化遗产,赓续泸州历史文脉,让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该剧不仅赋予民间传说当代内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还擦亮了地方文化名片,创造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是一部极具时代价值的优秀剧目。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蕴藏
川剧《报恩记》根据泸州民间传说改编。相传南宋冯楫幼年丧父离母,多年寻母未果。在泸南安抚使任上时,一次设棚煮粥、抚慰难民,竟让其与母重逢。为治好母亲的眼疾,冯楫用舌头舔舐母亲的眼睛,最终使母亲重见光明。为告诫世人善侍至亲,莫忘母恩,冯楫修建了报恩塔。
编剧在创作这部剧时,将原来传说中的亲生母子关系改为没有血缘的收养关系——冯楫在灾年成为孤儿,被同样失去亲人的安氏收养。三年后的逃荒路上,一场洪水又将这对母子冲散。直到二十年后,冯楫成为泸南安抚使,在救济灾民时与母亲重逢。经历过一波三折、重重阻碍后,最后母子相认,终得团圆。
编剧在改编时,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蕴藏,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剧中的冯楫能够将收养自己三年的养母当成亲生母亲对待,表明了他善良的内心和崇高的品德。这样的改编,既传承了“奉孝睦亲”的中华传统美德,又将一般的孝悌伦常升华为崇德向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该剧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给观众以丰厚滋养的精神滋养。
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报恩塔又名泸州白塔,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川剧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受到高度重视。2024年,为保护传承川剧,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表明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对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和决心。
作为川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单位,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坚守使命职责,深入挖掘地方文物的多重价值,用川剧艺术讲述文物故事,让文物与非遗发生化学反应,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而且还推动了川剧的传承与发展。据悉,川剧《报恩记》启用刚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委培班毕业的一批学员担纲主演、群角和乐员,以戏育人,以演出人,为川剧艺术传承注入新鲜血液,让古老戏曲充满新的活力。同时,该剧还融入了莲萧、花灯、快板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的特色。可以说,川剧《报恩记》是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优秀典范,有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文旅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川剧《报恩记》在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亮相之后,不少观众在被寻孝报恩的感人故事打动的同时,也记住了剧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报恩塔。报恩塔的“白塔朝霞”被称为泸州八景之一,具有美学、人文、艺术等价值。在文物古迹游成为潮流的当下,川剧《报恩记》对泸州历史文化景点的生动宣传,让报恩塔成为泸州市的一张名片。
2024年全国旅游大会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山西文旅通过与《黑神话:悟空》合作,唤醒了沉睡的文化瑰宝,趁热推出的“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举办了十一届的乌镇戏剧节,将戏剧艺术置于江南水乡之中,全国各地的戏迷和游客纷纷到此打卡,推动了当地的文旅发展。泸州不仅有文物古迹报恩塔,还有名酒文化旅游区泸州老窖景区、红色旅游景区太平古镇以及独具苗家人文风情的大黑洞景区。这些景区景点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对其鲜活的题材进行深入挖掘并通过川剧、清音、扬琴等非遗艺术形式来呈现,可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总体看来,川剧《报恩记》主题鲜明,人物鲜活,具有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多方面的意义。若对其进行修改打磨,或将成为一部极具辨识度的地方文化精品。笔者建议:一方面是延长幼年冯楫与养母共同生活的时间,以增加情感的浓度;另一方面派遣上级官员对冯楫进行审讯,让冯楫经历从罢官流放到升官加爵的反转,以增强戏剧的矛盾冲突。(作者系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胡佳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