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患上“AIGC依赖症”了吗?

钱江晚报 2024-12-30 19:39:25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林婧

期末季,不会的数学题和怎么跑都不对的代码丢给o1,想到头秃都凑不满字数的论文则交给GPT-4,AI大模型已然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作业搭子”:

“大家都在用AI”、“效率可以提高至少一倍”、“再也不用担心错别字了”……日常学习与AIGC的高度捆绑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

图源视觉中国

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智慧”的AI工具也引发了一个深远的问题:当大学生们患上“AIGC依赖症”,他们还能创作出富有个性和思考的内容吗?

01

南京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两位老师今年曾对来自13所高校的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调研。

结果显示,本科生使用生成式AI辅助学习的频率较高,其中“有时使用”“经常使用”和“总是使用”的占比分别为32.92%、40.49%和12.29%;有三到四成的本科生表示自己会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

显而易见,患上“AIGC依赖症”的症结在于,大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难以摆脱AI提供的便利和高效服务。而这些通过简单指令、内容杂糅而成的论文、报告和设计,就像琳琅满目的快餐速食,可以果腹但不够营养。

图源视觉中国

一位专家指出,写作不仅是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写作,学生能够理清思路、培养逻辑能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AI工具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高校教师发现,学生的原创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逐渐淡化,甚至变得机械化、缺乏个性。

一项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表示,人工智能显著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决策能力,并使学生变得懒惰。此外,还会带来安全和隐私方面的问题。

该项研究通过分析285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出结论:人类(参与的教师和学生)68.9%的懒惰、68.6%的个人隐私和安全问题、27.7%的决策失误都是由于人工智能影响。同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和学生会慢慢地、逐渐地失去自己做任务的兴趣,还会逐渐导致人类决策权的丧失。当人工智能的使用和依赖增加时,会自动限制人脑的思维能力。

一所211高校老师在接媒体采访时也提到这点,“AI给出的作业答案当然不能算错,但也乏善可陈。”

图源视觉中国

很多高校老师看来,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在于为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宏观的知识体系,学生们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探索下去。北京某高校老师表示,自己更希望看到学生们做正感兴趣的选题,这才是个人化、可延续的思考。

02

为了遏制的“AIGC依赖症”,在AI浪潮涌入校园之初,不少高校都出台了关于大学生使用AI工具的相关规定。

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要求学生填写问卷详述是否使用AI,规定“如使用,须述使用方式、细节,包括模型/软件/工具名称、版本及使用时间;天津科技大学则规定查重结果不得超过30%,AIGC检测结果显示的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

11月底,复旦大学教务处发布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则更详细地提出了“六个禁止”。不仅禁止学生在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结果图片与重要插图创作等过程中使用AI,还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

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写作表达能力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文字润色、翻译是有必要的,否则就背离了考核学生的初衷。

图源视觉中国

显然,高校都试图将AI作为工具的边界划得更加分明,以避免高科技引发的学术不端。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不会写论文”这一现象并不是AI出现后才产生的。

早在2018年,网友们就热议过“本科生写论文是否具有意义”。据当时头条教育发布的微博调查显示,关注投票的近7000位网友中有44%表示支持取消。

首都经贸大学刘颖教授曾在微博上感慨:“刚刚看过4篇本科生论文。我很赞同取消本科生论文的建议,因为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群体特征,现在的本科生已经不同于30年前的本科生了。现在的本科生写论文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

学生写得痛苦,导师改得更痛苦,在这种“双向奔赴”下,论文注水成了常态。据央视网报道,某省教育厅抽检某一学年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时发现,全省52所高校送审论文5680篇,无“存在问题论文”高校仅8所。

图源视觉中国

而无论是过去“取消毕业论文”还是如今“禁止过度使用AI”,都是在保护着大学生们珍贵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精神,在AI浪潮中避免成为内容的“搬运工”、“复印机”,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将珍贵的学习机会把握在手中。

而AI,只是完成作业的“过程性工具”,并非思路的起点,也非成文的终点。

0 阅读:13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