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晨报
心衰被喻为“心脏疾病的终极战场”,而生理性起搏可以称为部分心衰患者的“终极武器”。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心内科邹建刚教授团队迎来生理性起搏技术十周年。专家表示,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生理性起搏将起搏导线植入心脏的传导通路上,起到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以及改善心衰的作用。
生理性起搏助力心衰患者获“新生”
家住江苏宜兴的胡先生目前退休在家,他接受生理起搏器治疗已经有四年了。
2017年,胡先生跟朋友去甘肃旅游,由于当地海拔较高,胡先生感觉非常不舒服,当时就觉察到自己心脏可能出了问题。回来后在当地医院就诊,确诊心脏病,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吃完药会好一点,有时候也不行。”胡先生回忆说,直到2019年的一天夜里,睡觉的时候突然感到胸闷、胸痛,辗转难眠,在老伴稍微拍打后会有缓解,于是再次来到当地医院诊治。虽用药后有所缓解,但明显感觉这个病光靠药物治疗根本控制不住,于是慕名来到邹建刚门诊。
邹建刚接诊后,经过仔细的评估,胡先生被诊断为严重的心衰,建议接受心脏起搏治疗。“装了起搏器后,我感觉和以往相比,判若两人!”胡先生感慨,“以前的我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劳动力和体力,哪怕只走几百米,都感觉胸闷、胸痛,更别提拎重物了。我家住3楼,上个楼都要休息一到两次,如今不仅能走远路,还能和普通老年人一样爬山,能拎东西。而且精神面貌、睡眠质量都很好。”
今年不到50岁的吴先生来自江苏高邮。他告诉记者,年纪轻轻的他,2020年开始出现乏力、气喘、胸闷等症状,在当地医院确诊为心衰。几经辗转,来到邹建刚门诊,确诊为特殊的心衰,接受了生理性起搏治疗。如今不仅工作生活都恢复了正常,一口气能爬6层楼都不在话下。“是邹主任为我开启了新的生活。”吴先生说。
提前“修复”,打通心脏传导“高速公路”
生理性起搏是通过精确的电脉冲刺激利用自身的电传导系统,帮助因心脏电信号传导问题导致心率过缓或心脏停搏的患者恢复正常的心跳节律。
“心衰患者,心脏功能不好,走路快点就气喘,躺平后就会喘不上气,部分患者是心脏传导系统出现阻滞导致的。”邹建刚表示,生理性起搏器的治疗原理就是找到传导阻滞的源头,提前进行“修复”,从而恢复心脏传导功能。“传统的起搏器定位于右心室,通过心肌肌肉的物理性传导实现心脏功能的恢复,而生理性传导则是通过自身的传导系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打通心脏传导‘通路’,从而实现生理性传导。”物理性传导相较于生理性传导,它的速度比较慢,左右心室容易不同步,而生理性传导就像是打通了一条“高速公路”,它直接作用于心脏的传导系统,从而能够快速实现左右心室的同步运转。
那么,确诊心衰后,是不是一定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医师王垚表示,大部分心衰患者需要规范使用药物治疗,一部分有适应症的患者可考虑安装起搏器治疗心衰。“与传统的三腔起搏器相比,最新的生理性起搏技术植入方法简单、手术时间更短,也能减少患者经济负担。”需要注意的是,哪些患者可以使用,要经过医生的严格评估。
据介绍,邹建刚教授团队自2014年9月2日成功完成第一例希束支起搏术,2017年11月27日完成第一例左束支起搏术,是江苏省首家、国内最早开展生理性起搏的单位之一。截至目前,该院心脏科团队已完成生理性起搏近3000例。
通讯员董菊宫丹丹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孙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