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玄武区博爱勤善残疾人之家已默默守护孤独症、智力障碍群体20年。负责人梁襄,本是外企财务,2003年因带孩子做志愿服务,与6位孤独症孩子的妈妈结缘,从此走上了助残的道路。
当时,妈妈们想为给孩子寻个“喘息地”,决心注册机构,2004年梁襄成了助残机构法人。刚接手,困难便接踵而至。安全压力首当其冲,孩子癫痫发作、情绪失控,都让她揪心。场地更是搬了又搬,最早租在居民楼内,被投诉“扰民”而被迫迁移,老师也因待遇低不断流失。岁月流转,看着孩子们从不敢交流,到公交车上能礼貌让座,还学会生活自理、打鼓画画,梁襄满心欣慰。如今,机构设在玄武区孝陵卫街道晏公庙社区中心,有400多平方米,托管30多位16岁以上的残疾人士。
谈及未来规划,梁襄眼中满是憧憬。今年试水运营的小餐厅项目初有成效,明年还会持续推进,只为让这些孤独症人士通过劳动收获认可,证明自身价值。艺术疗愈也更进一步,在江苏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设立“星星兔子与爱的专项基金”,明年机构计划与之深度合作。更令人期待的是,机构刚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成为产学研计划合作单位,,承接其为孤独症人士量身打造的三年课程实训项目,涵盖生活自理、社交、职训等,借助科技力量,让他们能自信地走出家门,真正融入社会。
支撑梁襄做这份公益事业的是残疾孩子的妈妈们,她们中的不少人蜕变成了机构的公益老师。蒋宁红曾是幼儿园老师,她的两个儿子都患有孤独症,尤其小儿子,重度自闭、动手精细能力弱,书写、画画都很困难,却唯独对音乐展现出兴趣。
为了培养孩子,蒋宁红带着孩子去九州文化艺术中心学非洲鼓。起步艰难,孩子手部动作僵硬,她就手把手教,一个简单节奏,往往要训练两三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渐渐上手。退休后,她来到这里开始了公益教学。
从2020年9月开课,鼓手从最初十几个增至二十多个。蒋宁红还自编鼓谱,孩子们学的曲目越来越多,从《小星星》《数鸭子》到《中国娃》,如今已能驾驭90多首。4年来,公益演出达160多场,足迹遍布机构、街道、企业年会。这小小的非洲鼓,有着大大的疗愈能量。舞台上的“特殊”鼓手们阳光自信,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非洲鼓对于他们而言,不只是乐器,更是开启交流、融入外界的钥匙。
从陪伴自家孩子到温暖一群娃,母爱在这里升级成了“大爱”。印煜患孤独症的儿子,在义务教育结束后赋闲在家。她四处摸索尝试,想为孩子寻条出路。偶然发现孩子手部精细动作不错,便结合绘画疗愈书籍,开启教孩子画画之路。从简单控笔,到流畅勾勒线条,孩子的进步令她惊喜。
这份成果也让其他孩子的妈妈们羡慕。印煜决定成为美术老师,帮更多孩子康复。面对一群特殊孩子,情绪问题是家常便饭,有的易紧张,有的爱哭闹,她摸索出小班化教学,依孩子特性,或冷处理、或拥抱安抚。
看着孩子们从拿不稳笔,到能画出完整作品,还能参与义卖,印煜成就感爆棚。印煜对现状比较满意,更盼望着未来社会能为成年残疾人完善养老、监护机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徐兢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