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农研技术农业走向新篇章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31 15:32:29

2024年岁末,北京晚报《科技周刊》开始推出“2024科技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分享2024年科技企业用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故事,讲述科技企业如何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的探索。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拼多多一手抓精准匹配,一手抓惠民助商,推动数字农业变革。近日,2024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以下简称“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正式落下帷幕。今年,大赛目光聚焦在品种为“优雅”的散叶生菜上。

回望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走过的四年,以赛促研、推动创新成为贯穿大赛的关键词。“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举办四届以来,从云南的高原温室,到上海的植物工厂;从草莓、番茄,到生菜;从传统种植到人工智能种植;从成品集装箱到自主设计建设。每一次挑战的升级,都是我们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领域进行的努力和尝试;各支队伍通过自己的钻研和探索,证明了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能够有效赋能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不仅大有可为,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拼多多高级副总裁、首席发展官朱政表示。

在“新农田”收获新成长

在上海市崇明区,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颁奖仪式结束后,赛博农人队队长杨浩在朋友圈写下了一句话:“四年,四届,感谢这一路遇到的所有人。”160余天的赛程结束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赛博农人队最终拔得头筹。对于这个结果,杨浩在欣喜之余,更多是意外。

“主办方把种植结果反馈给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没有信心拿第一名,开会进行讨论和综合分析后,决定不要横向比较,还是要和昨天的自己、去年的自己比较。”杨浩表示,“我们今年做了很多方案改进,相比去年和北京实验室的数据有了显著提升。”

与往年的大赛不同,今年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要求参赛队伍自己动手,在规定的预算范围内,将一只20英尺的集装箱改造为“新农田”,并设计智慧种植方案进行生菜生产,最终角逐出设计科学、建设便捷、种植高效、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化集装箱植物工厂方案。

改装集装箱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我们最初的方案是针对标准集装箱进行设计,拿到集装箱后不得不将之前的设计方案重新推翻讨论,很多设备需要定制,也需要重新合理规划设备位置。”杨浩表示。值得庆幸的是,赛博农人团队将研究室开小组会议的习惯带到了比赛之中,每周都会根据队员的时间,将大家聚在一起进行讨论,互相补充。

在一次次的组会中,赛博农人队的成员快速成长,并商讨出了满意的集装箱改造方案——他们将箱体和自然环境视为一体来研究方案,创新融入了冷源接入、冷凝水回收等系统。生菜在生长后期蒸腾作用更强烈,团队的冷凝水回收系统发挥了极大作用,因此团队也是决赛6支队伍中耗水量第二少的。

值得一提的是,杨浩是所有决赛选手中唯一的“四朝元老”。“第一届比赛我作为队员来参加比赛,在团队中负责数据采集、图像采集、文本总结等工作。第二届、第三届,作为主要参赛队员,类似副队长的角色。今年突然转变为队长,承担的责任不同,感觉瞬间成长了很多,这是我自己的困难,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杨浩感叹。

青年人才奔赴乡村振兴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将是杨浩参加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最后一年。“明年我就毕业了,所以我也希望最后一次比赛成为一种传承,是技术的传承,也是队长的传承。”

对于赛博农人队来说,随着成员毕业升学,人员配置在参赛的四年间一直在不断调整,在形成优势互补的同时,也根据国家的政策方向补充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我们每年都会注入新鲜的力量。”杨浩表示。

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冬仙看来,让年轻人愿意投入农业生产,是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真正的魅力。

在拼多多相关负责人的视角中,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人才链建设是关键。这也是拼多多支持和投入农业人才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乡村人才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乡村人才工作会议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着力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形成了40多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3.6万名“头雁”领飞、620多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跟进,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雁阵”,累计培育900多万名高素质农民,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提供有力支撑。

然而,对标“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依然存在上升空间。吸引更多有科技知识、创新能力、数字思维的年轻人投入农业生产,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乡村产业的优化升级、激发发展活力的必然之举。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恰好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拼多多的比赛也会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和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志辉表示,“我相信,未来也必将有更多的有志青年携手共赴农业的星辰大海,全社会也将有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和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

将论文写进植物工厂

对于今年比赛的全过程,杨浩觉得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大胆和保守。一方面,赛博农人队大胆采用了一些产业内尚未使用的技术,另一方面,种植架上团队保守性地选择了固定式栽培架。

抱着大胆与保守的理念,赛博农人队为今年的大赛开发了智能环控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监测和调整集装箱内的环境参数;开发了基于端、边、云的远程控制系统,随时随地查看集装箱内的数据;开发了智慧植物工厂实验室云平台,集合了比赛集装箱的所有数据和北京实验室的部分数据,通过开放权限保障数据安全。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大赛聚焦人工智能种植,但也不限于此。现代化农业已经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应用的复杂生产部门,既需要传统农学的科学经验,也需要软件、机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现代科技的综合支持。

也正是如此,《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力推进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和先行先试”“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融合应用”。

“人工智能不要写在纸上,而是放进真正的农业生产现场,这样才能让大家看到人工智能的时代真的来了。”贺冬仙认为。

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确实为今年的大赛带来了产量和能效的提升。从种植结果来看,在20英尺集装箱内,上海农科院团队一茬生菜总重突破300公斤,超出预期一倍;赛博农人队的单位生菜耗电量仅12.2千瓦时/公斤,处在国内领先水平;叶菜侠队单株生菜均重超300克,最大株重达460克,生产效率比肩国际一流水平。

当然,就如贺冬仙所说,针对人工智能在农业场景应用的探索并不是大赛的唯一目标,另一个目标则是发掘能够应用于产业化的技术方案。

“通过大赛,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青年科学家们不仅将论文写进植物工厂里,更将成果留在千家万户中。截至目前,已有部分科研成果比如温室种植、无土栽培、人工智能种植等多个前沿项目成功进行转化,广泛应用于辽宁、安徽和云南等地。包括基于日累计光照量的植物补光方法、番茄产量预测模型等一系列创新种植技术,也开始运用或推广至农业生产一线。”朱政称。

“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不难看出,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和决赛队伍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为助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参考样本,也为农业强国建设、加快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注入了强大的助推力。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我们团队的初心。”对此,杨浩表示。文/北京晚报《科技周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