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登高,城郊的山峦常常是重要的攀登对象。但是长三角很多地区属于一马平川,无山可登,此时阁楼、高台、寺塔等则成为登高的舞台。不过,山对于城市的作用远非登高一项,它是城市地理形势的担当者,是文化与宗教的渊薮。作为地标物,它还具有导航的价值。
长三角诸多县市只有几座小山,甚至很多地方完全无山。由此,生活在上海、苏中、苏北、皖北以及太湖平原的人们,对于拥有山的祈盼从古延续至今,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也得以持续演绎。
“造山运动”本为地质学上的术语,指的是地壳运动中山岳的形成。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长河中,长三角地区的人们进行了人工化的“造山运动”,硬生生造出了一座座本土“名山”。
今年9月,泰州姜堰天目山遗址观光园对外开放。提起天目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有着“浙西诸山之祖”的浙江天目山,德清莫干山、苏州穹窿山、无锡惠山、靖江孤山等一大批地区名山都被视为天目山余脉。而姜堰天目山仅为一土墩,这里却是一处西周文化遗址,江淮地区独此一家。
泰州的“名山”还有罗浮山与泰山。罗浮山当然不是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之地广东罗浮山,而是一座小土山,不过这里曾是泰州历史上人文荟萃之地。另一座土山泰山,知名度就更大了,泰山公园至今仍是泰州市民最重要的游憩之所之一。
在长三角,市辖区以内没有天然山的还有嘉兴、扬州、盐城、淮安、阜阳等地。嘉兴城区最著名的“山”当数瓶山,传闻由酒瓶堆砌而成,实为一座小土山。淮安的钵池山名气也很大。不过现在的钵池山是当代重建的,和历史上消失的钵池山不在同一个点位。
泰州、嘉兴、淮安市区没有自然山峦,堆砌土山可以理解。但也有很多城市明明存在著名的山丘,同样也在进行“造山运动”。比如无锡尽管拥有“江南第一山”惠山,却仍堆积出一座金匮山。南通的操作更奇妙:城南郊有狼山、剑山、军山、黄泥山、马鞍山五座秀丽的小山,这样的布局为江淮地区少有;但南通并不满足,明代时于城北堆设“北五山”,又称钟秀山,与南部的狼五山形成呼应。
闵行瓶山、扬州五台山、太仓镇洋山、大丰紫云山、如东碧霞山、通州南山、海门戴青山……由于风雨侵蚀、战争以及建筑取材等原因,很多土山在历史风云中烟消云散。保留下来的土山数量也相当可观,嘉定应奎山、嘉善慈山、桐乡岑山、苏州甪直张陵山、吴江七阳山、昆山赵陵山、海门狮山、海安凤山、崇明金鳌山是其中的典型,它们成为各地宝贵的人文财富。
“造山运动”当然不是传统年代的专利。除了像淮安那样为了历史文化而重建钵池山的情况外,更多的土山为了城市造景而专门建造。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人造双子山在今年成为热点,而长风公园铁臂山的存在表明上海早已具备“造山运动”根基。扬州近年的“造山运动”规模也不小,曲江公园有一座“黄山”,三湾公园“津山”也横空出世。阜阳的万民山以及亳州的金桂山同样构建于当代,在当地颇具盛名。
秋高气爽,在长三角,登一下小土山,探索本地人文风情,也别有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