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开幕,500余件文献体现史料收集、研究和国际传播成效

新华报业网 2025-01-01 19:05:57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2025年1月1日,“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开展,大部分文献是首次公开展出。展览以“永恒的记忆”为主题,从文献典藏、文献研究、文献传播三个方面展开叙述,精选500余件文献实物和60余幅图片,以时间为脉络,集中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10年来南京大屠杀史料收集、研究和国际传播的主要成果,汇集了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收集的珍贵资料,包括档案、日记、书信、录音带、录像带等10余种文献种类。

展览以“永恒的记忆”为主题,大部分文献是首次公开展出

文献档案的征集一直是纪念馆的基础工作。国家公祭日设立10年来,纪念馆的文献征集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果。纪念馆依托“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端智库,持续开展南京大屠杀档案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本次展览以“永恒的记忆”为主题,旨在将历史结论建立在史料支撑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展现和阐释文献实物和图片,生动再现历史的第一现场。这些经过考证、研究和传播的文献,不仅为历史存证,更给后人启迪。

在前期展览筹备过程中,纪念馆广泛征求历史学、档案学、图书馆学等方面专家的意见,从内容的典型性、价值的珍稀性、类别的齐全性出发,在海量文献资料中精选具有专业性、普及性、国际性的文献史料。大部分文献是首次公开展出,例如今年新征集的日军第十三师团士兵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幸存者、目睹者登记表》等。

展览分为“历史记忆”“共同记忆”“世界记忆”三部分,历史记忆是共同记忆的基础,共同记忆是世界记忆的前提,“三个记忆”层层递进,汇聚成“永恒的记忆”这一主题。

展览第一部分展出300余件海内外文献典藏

展览第一部分是“历史记忆:来自海内外的文献典藏”,展示了300余件受害方、加害方和第三方的档案文献,重点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日记、幸存者口述证言、日方加害者的自述和报道以及报刊史料,如1984年以来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调查、日军上海派遣军木村松治郎等日军官兵日记、日本报刊对攻占南京的报道、不同版本的《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报道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欧美报刊等。

江苏行政学院教授、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杨夏鸣表示:“许多文献令人印象深刻,如1938年田伯烈在掌握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后编写的《战争意味着什么:日军在中国的暴行》;1938年斯迈思深入南京及周边地区,用社会学的调查方式对日军造成的破坏进行调查,编写调查报告《南京地区战争灾祸:1937年12月—1938年3月城乡的调查》;1939年徐淑希编写的《南京安全区档案》在香港出版,内容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提交给日本大使馆的抗议信,信中反映了日军暴行的各种案例,并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作为检方的证据出示。”

展览第二部分展出170多部基于真相的文献研究

展览第二部分是“共同记忆:基于真相的文献研究”,陈列了中外学者撰写或编纂的170多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著作、普及读物、论文集、智库研究报告以及国家公祭主题出版物。国内外人士在研究和运用文献的过程中,推动南京大屠杀历史成为共同的记忆。

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不断深化南京大屠杀文献的跨学科和多视角研究,研究成果为当下历史教育和普及传播奠定了基础,纪念馆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朗读和教育活动,推动历史记忆的代代相传。展览重点展出张纯如著作的不同版本以及各类青少年读物,介绍了智库运用文献开展学术研讨和宣讲的情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张生认为,在此版块展出的南京大学日本史小组于1963年编著的《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专著,开创了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领域,“该专著表明中国学者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南京大屠杀史进行学术研究。一方面驳斥了日本右翼提出的中方由于中日关系恶化才开始进行政治性研究的谬论。另一方面开创了中国学界南京大屠杀史的基本叙事结构,此后经过几代中国学者长期的努力,建立了完整的学术研究梯队,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推向国际学术的前沿。”

展览第三部分展出50多部面向全球的文献传播

展览第三部分是“世界记忆:面向全球的文献传播”,展示史料和史论的外译与国际传播。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相关档案和研究成果在外译、外展以及国际和平交流中广泛传播,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为更多国际人士了解,成为世界的记忆。

展览陈列了高兴祖编著的《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不会消失》日文版;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英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印地文等多语种版;《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中文刊、英文刊、日文刊、法文刊等50多部南京大屠杀史料和著作的对外翻译成果,重点展示“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后,智库推出的多语种外译图书,通过可视化信息图呈现期刊海外发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展示南京和平论坛、南京大屠杀史实海外展、国际学术论坛、国际和平教育、国际志愿服务等对外交流活动中的文献国际传播,强调文献中的“世界记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馆长、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马振犊表示:“目前二战史研究存在‘重欧轻亚’的误区,事实上,日本作为发动二战的三大法西斯国家之一,主力部队在中国战场,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为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展览通过展示南京大屠杀史料和著作外译外宣的成果,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人民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

展览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览展示了中外学者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纪念馆多年来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历尽艰辛查阅、收集的文献资料,这是纪念馆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场馆建设所做的努力,更是纪念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抗战研究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

展览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具有鲜明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这些文献中体现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证据确凿,事实完整,是对日本右翼长期以来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企图逃脱历史罪责的丑恶行径的批判;另一方面,向全世界的学术界展现了中国学者的努力及研究成果,契合了公众想要去进一步了解历史的意愿,非常值得人们去了解、去研读。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说:“历史的记忆深藏在文献里,传承在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心中。走进展览现场,史料和文献不断‘诉说’,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让时间停驻在历史发生的瞬间,让观众感同身受,从鲜活的史料和丰富的文献受教育、受启迪。”

展览在纪念馆史料陈列厅首层1号、2号临展厅展出,展期3个月,欢迎大家前来观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高鑫付岩岩

0 阅读:0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