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问大宋兴衰,先数汴河船帆。
——《清明上河图密码》
都说开封城是“一城宋韵半城水”。流淌千年的汴河,横贯北宋帝都,西接黄河,沟通江淮,是为隋唐大运河的骨干,将天下财货十之五六都由汴河输送至汴京,造就了汴梁盛景。
清明时节的汴河大街,熙熙攘攘。汴河虹桥之上游人摩肩接踵,虹桥之下急船降桅……千年前的画师张择端,用精妙的画笔勾勒出汴河的粼粼波光、片片帆影,用极尽写实的笔触描摹了宋徽宗年间东京汴河两岸真切的人间烟火。
近期爆火的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正是从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名场面开始:随着汴河上的一声巨响,虹桥之下云烟四起、祥瑞乍现,原本欲降桅过桥的急船凭空消失,一场惊天大案的序幕由此拉开……该剧改编自冶文彪同名小说,讲述了北宋年间赵不尤一家人屡破奇案,守护东京城百姓平安的传奇故事。
而无论是剧中的重重谜案,还是千年前真实的盛世掠影,汴河,都宛如一条灵动的命运之线,串起北宋都城的繁华与隐秘。
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危局
《清明上河图密码》作为“首部以千古名画为线索的探案剧”,讲述的是因为一次意外,赵不尤一家人被卷入一场轰动的“梅船”大案中,随着一桩桩案件的发生,性格迥异的一家人各显其能先后踏上解谜之旅。
根据剧集设定,赵不尤一家五口人探案的故事被张择端画了下来,探案线索就在画中,等待观众入画解密。为此,剧中大量复刻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如骑驴的人、轿夫、船夫、彩楼换欢门、十千脚店以及送“外卖”的店小二等,试图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汴京。
用悬疑打开历史,让千年古画在剧中复活,引观众“入画探案”的新型叙事方式,让观众大呼过瘾。而《清明上河图》这部旷世之作,确实如一张全景照片,囊括了北宋汴京的世俗百态、众生百相。据统计,《清明上河图》全卷共绘入824位人物、60多匹牲畜、20多条船只……5米多长的画卷,画尽了汴河上下十里繁华,被誉为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
按图索“迹”,千古名画中如何能隐藏着谜案线索?原著作者冶文彪认为,答案就在整幅画的“画眼”虹桥之危中。画中急行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桥洞,却迟迟没有放下桅杆,眼看就要撞到,船工们才将桅杆慌忙放倒。“看似一时疏忽,实则有意为之”,冶文彪认为,正由于这一危机,将桥头、两岸百姓的目光全都聚集到一处,像是要奔赴一个等待已久的大事。而《清明上河图》作为上承天子的盛世图卷,全卷一片繁荣,却在最重要的画中央安排这样的危急事故,似是有意设计。而宋徽宗作为《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个收藏人,显然此作的寓意契合了他的心意,那“画眼”处不和谐的事故是宋徽宗授意的吗?在冶文彪看来,《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千古奇局,这个奇局不但暗藏着宋徽宗的小心思,更关涉到辽、金、西夏,这是一场政治角逐和命运暗战。
世如棋局,世人皆如棋子。
真实历史上的张择端生活在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北宋末年。《清明上河图》画成几年后,金兵就大举入侵。金人一炬,可怜焦土,北宋繁华一夕扫尽。《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盛世绝影”,更是一张敲响警钟的“盛世危图”。而画中藏着的种种社会顽疾与弊端,正是剧集作为串联历史众生的故事暗线。
繁华背后的千年水脉
东京的繁华谜图,绕不开汴河。
而造富北宋的汴河,其实是一条人工河!
按《宋史·河渠志》载:“汴河自隋大业(605—618年)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及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
汴河,实际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就是人们熟知的通济渠。在“南船北马”的古代,它连接黄河与淮河,两头分别延伸到西安与扬州,是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系赵宋王朝的生命线。《宋史·河渠志》如此形容:“汴水横亘(东京城),首承大河(今黄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干有成介绍,在北宋时期,通济渠是“国命”所系。到宋真宗、宋仁宗时,古汴河的岁运额高达八百万石,创造了中国漕运史上的最高纪录。
因北宋定都汴州,为进一步密切京师与全国各地经济、政治联系,修建了一批向四方辐射的运河,形成新的运河体系。它以汴河为骨干,包括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合称汴京四渠,并通过四渠,向南沟通了淮水、扬楚运河、长江、江南河等,向北沟通了济水、黄河、卫河(其前身为永济渠,但南端已东移至卫州境内)。
不过,为了运河河道的畅通,北宋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汴河以黄河水为水源,河水多沙,自隋唐到宋,几百年的沉积,河床已经高出地面,汴河极易溃堤成灾。北宋政府深知汴水无情,组建了一支维修专业队,负责平时汴河的维修和养护,汴河大汛则立即出动禁军防汛。大修时,发动沿河百姓参加。为了巩固堤防和利用汴水冲刷河中积沙,在汴河两岸下了六百里木柱排桩,将汴河束窄到可以冲沙的地步,开启后来“束水攻沙”的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清淤期间,必须先关闭汴河在黄河的引水口,然后把汴河河床的水排干。这就意味着,汴河并不是全年通航。按照惯例,汴渠在农历十月关闭引黄的河口,重新打开汴渠河口的时间是次年农历二月。这样算来,几乎整个冬天东京的城市消费供应不得不依靠国家库存的粮食、物资,极度短缺时就得通过陆路运输。有学者研究认为,《清明上河图》中呈现的盛况,除了在北宋东京清明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之外,还因为汴河清淤通航后的时间正值清明节。通航入京的船只在汴河之上绵延数里,东京的老百姓会到汴河边“凑热闹”,看运河通航盛景,也会在汴河两岸的“河市”上进行交易采买。整个汴京呈现出的勃勃生机,也被张择端凝聚在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中。
诡案暗含的运河元素
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的每一个案件都或多或少与汴河这条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映了运河繁荣背后的阴暗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在梅船案中,江南水匪萧逸水正是通过隋唐大运河从江南来到东京。而那艘在虹桥下消失的梅船,之所以能降桅穿过桥洞,也是得益于漕运兴盛带动北宋造船技艺的提升。若是梅船之上没有安装具有转轴技术的“人字桅”,也就不可能有后续惊天大案的发生。
在帽妖案中,章七娘利用百姓的恐慌心理,用帽妖案作为幌子,故意打压房价,低买高卖。汴京房价高,在历史中是有迹可循的,而这与运河也息息相关。汴京地处豫东平原,周围一马平川不利于防御,但因为这里有汴渠漕运的便利条件,而北宋朝廷十分依赖南方粮食物资的供给,良好的水环境让这里成为北宋帝都。汴河漕运流通的便利,促进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汴京的城市化进程,汴京人口在宋徽宗时期已超百万。人口密度高,土地有限,东京城内房价高昂,“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勋戚世家,居无隙地”。苏轼就曾写诗抱怨房价贵:“我生发斑白,四海无尺椽。”而剧中温悦拿着八百贯钱也只够付一个买房的定钱而已。
再比如,剧中参与了梅船案的天竺人,也正是因为运河的便利,才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汴河辗转来到东京。
留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的运河元素或许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深挖细品。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大运河宛如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都为我们提供无尽的精神滋养,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建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