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一线|异域风情餐厅火出圈,每道菜都有了两种做法

钱江晚报 2025-01-02 09:19:08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金檬

作为北京时间基准线的东八区中央经线——东经120°,从北往南贯穿浙江,几乎将陆域一分为二,可以说是浙江“中轴线”。如果把中轴线视作“骨架”,那么沿途烟火生活就是“血肉”。时间走到2025年,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一起沿着东经120°行走,体味“浙”一线的烟火小店。今天,我们来到金华义乌“铌萨迩餐厅”探访。

制图盛锐

“小商品之都”金华义乌,2024年又因“美食联合国”的名头火出圈。

紧邻义乌国际商贸城的道路两旁,扎堆开着异国美食餐厅。

潮汕人许曼兰和尼泊尔籍丈夫毕萨开的餐厅就在“印度街”城北路上,主营印度和尼泊尔菜。

“买卖全球”的市场越开越大,全球美食吸引游客涌入尝鲜,一些奇妙的反应正在这家餐厅发生着。

一到节假日排队上百人,每道菜都有两种做法

岁末年初,许曼兰愈发忙了。

这个跨年夜,许曼兰和丈夫也守着餐厅。和他们一起跨年的,还有餐厅里几十名印度商人。“早在前几天,他们就预定好了,要在我们餐厅里迎接新年。”许曼兰说。

义乌市场农历新年会休市,所以年前很多印度客商赶来采购。“印度人吃饭时间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的饭点更晚,晚饭通常9点10点才吃。”

12月以来,许曼兰的餐厅每天都要从上午11点一直营业到凌晨一两点。“你看,眼睛都熬出了红血丝。”

到了周末和节假日,从各地赶来品尝异国美食,体验“进货式”旅游的国内游客络绎不绝,更是让许曼兰忙得一刻不歇。

“这一年不仅外国客商的新面孔多了,国内游客也多了。”许曼兰说,这是2024年最大的不同。

比如五一当天,一早到餐厅,眼前的景象让她瞪大了眼睛——几十名顾客已经自发地排起了长队,“这是开店12年以来,第一次在店里看到这么多国内顾客,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的都有。”

国庆期间,顾客比五一还多。“每天都排队1小时以上,有时候甚至超过2小时。店里4名厨师忙坏了,光咖喱每天就要煮上千斤。”她说,印度菜和尼泊尔菜原本是小众菜系,没想到也有爆火的一天。

每个进店的国内顾客几乎都会点一份印度街头小吃——玛莎拉脆水球。这道菜原本只有绿色的酱汁,许曼兰懂国内顾客的喜好,特意增加了四种调料,可以搭配着一起吃。

不仅如此,菜单上300多道菜都有两种做法,是小店为了争取“中国胃”的新尝试。

上菜时,许曼兰会挨个给每桌介绍吃法。

扎根义乌十二载,小店多了很多新面孔

如今,城北路上仍有十几家印度餐厅,有些是近两年新开的,有些还在装修。

许曼兰的餐厅算是开的时间最长的那一批。

2011年,在广州的夫妻俩看好义乌市场,奔驰1000多公里到此。

当时毕萨在广州一家印度餐厅做经理,一位外国朋友告诉他,义乌的印度商人很多,而且集中,餐厅也都集中分布,机会可能更好。

毕萨实地考察,很快就决定留下来。

“当时的城北路已经有‘印度街’之称,距离义乌国际商贸城只有几百米,不仅集中开着十几家印度餐厅,还有很多印度、尼泊尔人开的外贸公司。”毕萨看好这里的机会和前景。

沿街店面已租完,他们就租下后面一排的小店面,面积不到50平方米,取了个颇有异域风情的名字“铌萨迩”。店铺安置好后,许曼兰也带着孩子来到义乌,在这里扎下根。

与商贸城里的店铺颇为相似,夫妻俩共同经营着这家餐厅。热情能干的许曼兰主外,负责招接待顾客,介绍菜品;沉稳内敛的毕萨则负责采购食材,把控菜品制作。

“我们想让这些来义乌做生意的印度、尼泊尔商人尝到家的味道,所以要保证味道正宗、地道。”许曼兰说,为此店里的面粉、香料、大米都是从印度进口。

不少来义乌采购的外商,待的半个月里,每天都定点在这里吃饭。

“大家一边吃饭喝茶,一边交流生意。”这些年下来,不懂外贸的许曼兰现在也知道印度商人最近热衷采购什么。“这些年市场生意好,我们小店也多了很多新面孔。”

2022年,夫妻俩把餐厅搬到了城北路临街,面积扩大了一倍。

包括铌萨迩在内,义乌这些异域风情的餐厅原本主要针对外国客商,今年涌入大量国内游客,“国内顾客集中在饭点,印度顾客喜欢夜宵档,时间正好互补。”许曼兰说。

“前些年,老公也想过做点外贸生意,可我想来想去没同意,开餐厅就要做精。”在义乌生活了12年,她和丈夫早已把这家餐厅和义乌当成自己的家。

面对新年,夫妻俩信心十足:“相信义乌市场会越来越有活力,也希望餐厅生意越来越好,外商朋友纷至沓来。”

0 阅读:3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