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2024年,北京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同时北京收获了290个优良天,是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但去年秋冬季连续发生了几次规律性的污染过程,如何看待这种全年空气质量的变化?在今天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进行了回应。
她说,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成效非常显著,但当前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仍然处于高位,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同时,空气质量还没有完全摆脱气象影响,一旦遇到逆温、静稳等不利的气象条件,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累积转化,诱发区域性污染过程的出现。
比如去年10-11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弱,区域气温历史最高,多次出现高湿大雾的天气,发生了几次大范围的污染过程,引发了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波动。所以在目前的排放水平下,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如果气象条件不利,秋冬季污染过程仍会发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仍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所以这就需要更加极致地发挥人努力的作用,更加深化进一步减排来应对气象条件波动的不确定性。
她说,北京市需要深挖自身潜力,加强对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本地污染的控制,也需要在区域上继续深化联防联控工作,协同应急减排,应对污染过程,“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减少污染过程的发生,不断巩固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让大家感受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