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秘密出境援缅的干部,有些为什么不愿回国?】 #《战边关》读书笔记#13

兵说视界 2025-01-02 12:03:01

【当年秘密出境援缅的干部,有些为什么不愿回国?】

#《战边关》读书笔记#13 #老山作战#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南疆烽火实际上并未完全停止。按照军委、昆明军区部署,11军随时准备再战,军、师指挥员也根据部队担负的任务,加紧勘察战场、制订完善作战方案。这一时期,各级侦察部门的任务很重,11军侦察处副处长杨子谦(主持侦察处工作,《战边关》作者)记录了1981年的一次战场勘察,让人颇长见识。

1981年四五月份,11军军长王争带队赴中缅、中老边境地区勘察,在西盟地区勘察后,工作组来到孟连县的南卡江。南卡江是中缅界河,中缅、中越边境很多地域都是以河流为界,这很寻常。特殊的是,南卡江的对面就是“缅共总部”新址,因缅共根据地受挫而新搬至此,几乎三面江水环绕,我方三面俯瞰,所以缅军是不便动手攻击的,而且形势一旦危急,缅共也可以迅速渡江到我镜来避难。这和现在的缅北民地武一遭缅军攻击,经常跑到中缅边境来躲避是一个理。

当时的缅共,和我方的关系是很特殊的,现今的年轻人已经少有人知。《战边关》对此作了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缅北民地武为主的缅共,在国际共运的影响和我国“支援世界革命”的支援下,在缅北显赫一时。到七十年代末,我国不再输出支援,缅共力量势微。由于政策的变化、援外任务的特殊,我军不少援外干部命运坎坷,令人唏嘘。

他们出去加入了缅共,也就成了缅甸人,失去了中国籍。援外任务结束后,他们有的已经成为民地武的高层,不想再回国,有的在缅成家有妻有小难以回家,有的经商发家不愿归来。还有的滞留缅甸,后来改变主意辗转回国,但其党籍、军籍、身份职级以及相应待遇也难以落实。至今在中缅边境地区,也仍有一些“兵非兵、民非民”的归国者。他们是历史的真实,也是历史的复杂。

【南卡江对岸的缅共根据地】

【1981年4、5月,11军军长王争带队赴中缅、中老边境勘察。中间站立者为王争军长,前左二为《战边关》作者杨子谦】

0 阅读:44
兵说视界

兵说视界

聚焦国际风云,深耕战争军事,获评“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