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21日,郭松龄起兵反奉,这一事件在北方军阀混战时期掀起了轩然大波。作为张作霖麾下实力最强的军团指挥官,郭松龄掌握着装备精良的七万大军,以及奉系六成重炮力量,他的叛变无疑给奉系内部撕开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郭松龄的军事行动迅速展开,他调集部队并以张学良军团长的名义发起讨伐张作霖的檄文。尽管面临张作霖的召见和奉系内部的巨大压力,郭松龄仍坚决推进其计划。在滦州军事会议上,他向一百多名军官宣读了讨伐令,尽管部分将领在压力下选择忠诚,但郭松龄的行动已势不可挡。
郭松龄的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迅速占领了山海关、绥中、兴城、锦州等战略要地。张作相的部队在这支精锐之师面前节节败退,战况之惨烈超出了张作霖的预期。郭松龄胜券在握,准备一举拿下奉天,彻底瓦解张作霖的统治根基。
然而,天津的突发变故成为了这场军事行动的转折点。国民军的推进迫使李景林改变立场,重新投向张作霖阵营。同时,七万套急需的棉军衣被扣留在天津,这批对在严寒天气作战至关重要的军需物资成为了压垮郭松龄军队的最后一根稻草。为确保后方安全,郭松龄不得不分出两万精锐驻守山海关,这一决策严重削弱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
最终,在巨流河战役中,郭松龄遭遇了惨败。他和妻子韩淑秀的悲剧性结局,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中无数政治博弈牺牲品的缩影。郭松龄的叛变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的失败,更是军阀混战时期权力更迭残酷本质的体现。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军阀混战中,李景林在天津收到姜登选的遗体时,或许已经预见到了这场权力游戏的结局。郭松龄视为眼中钉的“忠臣”们,因邹作华的一句话逃过劫难,见证了这场足以改变东北政局的军事行动从顶峰跌入谷底的全过程。他们的命运轨迹,成为了这段历史最生动的注脚。
此外,郭松龄起兵反奉初期,曾下令枪决拒绝参与的四个师长及三十多个军官,后经人劝阻,这些人被送往天津李景林处关押。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奉系内部的动荡和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