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本报记者吴叶凡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普法。在完善保障措施,优化科普资源配置方面,新修订的科普法有哪些亮点?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挺。
经费保障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修订的科普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完善科普投入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
“这一规定为科普工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规定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安排经费,这将进一步充实科普经费的来源。”王挺说。
场馆设施是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修订的科普法规定,国家完善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建设布局,扩大科普设施覆盖面,促进城乡科普设施均衡发展。
“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组织建设综合型或专业型科普场馆,发展数字科普场馆,推进科普信息化,使科普资源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科普场馆和设施,要加强利用、维修和改造升级,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王挺解释。
在资源共享方面,新修订的科普法规定,国家建设完善开放、共享的国家科普资源库和科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这是优化科普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王挺指出,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高校和职业学校等,应当向公众开放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让公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科学研究活动,拓宽科普的渠道和范围。此外,利用现有的各类设施开展科普,也能在不增加过多成本的情况下,充分促进科普资源共享。
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新修订的科普法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
“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还能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科普组织得到社会力量支持后,能够更好地开展科普活动、兴办科普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王挺说。
此外,新修订的科普法在制度机制建设方面规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学校、企业的主管部门以及科学技术等相关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普的评价标准和制度机制。
“这促使各单位更加重视科普工作,积极投入资源。此外,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的激励,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普人才,提高科普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王挺解释。(吴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