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从零自学,“磨”出一片壶中天地无锡退役老兵打磨紫砂技艺近30年成名家,创建公益基地免费培训

扬眼 2025-01-03 09:23:13

无锡宜兴,举世闻名的“紫砂之都”。当地数以万计的紫砂艺人中,董继军是相当有故事的一个。

这位48岁的退役老兵,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宜兴人,但不是出自名师高门,也非成长于制壶世家。靠着对紫砂艺术的热爱和自立自强的决心,他从零起步自学制作工艺。经过近30年精益求精地打磨,如今他的作品广受市场认可。更可贵的是,他打造公益培训基地,免费把紫砂技艺传递给更多退役军人和创业青年,让他们更受尊重、更有自信。

“找不到老师?那就自己学”

1993年,年轻的董继军参军入伍,在北京服役。3年的军旅生涯虽然不长,但造就了他严于律己的性格和精益求精的品质。

1996年退役后,董继军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进工厂上班,还是自己创业?董继军从小就受到家乡紫砂艺术氛围的影响,加之当时宜兴紫砂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于是他决定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紫砂梦”。

摆在面前的头号难题,是如何从一名紫砂“爱好者”成为“从业者”。董继军首先想到的是拜师学艺,但一段时间过去,四处碰壁的他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师父。

“没技术那就研究技术,找不到老师那就自己学!”最终,他决定靠自己。

在随后的时间里,董继军不断地往返紫砂艺术博物馆,学习和钻研传统古法紫砂制作技艺,并翻阅大量传统古法紫砂制壶的书籍文献来充实自己。同时,他还在朋友的帮助下,积极拜访紫砂行业从业者,不错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董继军告诉记者,部队老班长的这句教诲时刻激励着自己。凭借着在军营铸就的毅力和决心,经过不懈努力与坚持,他终于能集百家之长,制壶技艺与境界得到显著提升。

制壶就像训练,只有“争第一”

老兵董继军,身上有股执拗劲。

2002年,他成立工作室“神韵轩手工陶坊”,虽是从小手工坊起步,但他始终按大师做壶的规范要求自己,坚持全手工制壶。

与借助模具制壶相比,全手工不仅成型难度大,而且技艺要求高、制作速度慢,但董继军就像在部队训练那样,反复苦练、精益求精,逐渐掌握了“掇只壶”“仿古壶”这类见功见力的传统器型制法。

“就像军人在战场、在训练场一样,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董继军说,“我做的每一把紫砂壶作品,也没有‘差不多就行’,必须力求做成精品!”

每一次拍打泥片,每一次修整壶型,董继军都精雕细琢、倾注心血,孜孜不倦地追求作品的完美。慢慢地,他在宜兴众多紫砂艺人中脱颖而出,形成了独特制壶风格。崭露头角后的董继军,为了能够再次将心中的“紫砂梦”发扬光大,先后成立“神韵轩手工陶坊”工作室和中堂红陶瓷文化有限公司。

从“门外汉”到“制壶名家”,回顾近30年来自己众多的作品,董继军最难忘的当属《南烛》。

这件壶的画面造型设计,董继军取材于广为流传的佛教故事“目连救母”。“南烛就是江南人制作乌米饭时,用来给米染色的叶子。”董继军告诉记者,“我曾在宜兴本地出版的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目连的母亲不仅对孩子不好,还是当地的一个恶霸。后来她被关进大牢,衙役也不让外人来送饭,但目连小和尚心地善良,觉得对方终究是自己的母亲。为了给母亲送饭,他用南烛泡成了乌米饭,劳役一看以为米饭都变质发黑了,就让目连送进去了。”

白米染黑、聚泥成壶,其实都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在紫砂制作技艺上从零起步的董继军,更能体会“成才”的艰辛、“成家”的不易。

创建公益基地,免费教技术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紫砂艺人,无论创业起步时多么艰辛,遭遇过多少次困难,都要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只要有能力就要回报社会、回报军营。”董继军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2003年开始,他免费开班传授紫砂陶艺制作技术,创建紫砂文化公益培训基地,并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信息,承诺优先招收退役军人和经济困难创业者。学员不仅不用交钱,每天还有免费午餐,至今没有改变。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运作,董继军的公益培训基地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紫砂界前辈汪寅仙、葛陶中等大师了解情况后,还特地给予支持,在紫砂壶制作方面答疑解惑,帮助学员们提升技艺。

2019年,董继军被评为首届宜兴市“最美退役军人”。2020年10月,他的石坞紫砂工作坊被宜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认定为退役军人传统技艺就业基地。同时,宜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还根据政策为基地申请了补贴,助力基地的运营成长。经过20余年的发展,基地结业学员累计已达700余人,其中退役军人占总人数的15%,现有的十余名骨干及学员均为退役老兵。

去年,董继军带着与徒弟们共同完成的一批紫砂作品,参加在西安举办的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产品展陈活动,不仅得到参展人员广泛好评,更有多件作品受到追捧。

[听他说]

因为自己淋过雨

所以想要替别人撑把伞

这些年,董继军投入自己的积蓄,除了为培训基地内的学员们提供食宿免费,开展公益授课外,还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承担社会责任。他从2020年开始,持续资助当地芳庄小学的贫困学生,并在校内开展讲座,将自己对紫砂的喜爱转植到孩子们心中。

如今,董继军创办的石坞培训基地,已成为“江苏省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实习实训示范基地”,这里清新典雅,紫砂制品琳琅满目,制陶人围炉而坐,手中工具、技术繁复而多变,而不变的,是一名退役老兵、紫砂匠人将古法制陶文化传承下去的初心。

如今再谈及创办公益基地的初衷,董继军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为了让那些喜爱紫砂的人,有一个学习和圆梦的地方。因为我发现,很多想学习紫砂的年轻人和遭遇创业难题的人,像极了当年的我,我只是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帮助他们。”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替别人撑把伞——这句话用来概括董继军,再合适不过。

更让人动容的是,公益基地里的年轻人,不仅学到了紫砂制作技艺,更传承了“心怀感恩回报社会”的信条。

目前,董继军的学员们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以退役军人为骨干的12个孵化点,为退役军人与当地企业牵线搭桥,帮助退役军人找到更多就业方向和机会,让他们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

指导单位: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出品:陈旭、刘大颖

制片:吕超豪、李军

策划:周翔、陈郁

统筹:方进、喻文君

文字:许佳、张可

摄像:赵雨晨、杨泽华

后期:杨泽华

美编:肖甜

特别鸣谢:无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校对:盛媛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