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潘璐通讯员李彬
1月1日,演员赵露思发长文公布病情,自述因抑郁出现躯体化症状,“2024年才开始出现频繁干呕、眩晕、关节疼、颈椎疼等等明显躯体化症状和过敏的加重,当时以为是吃了过敏靶向药正常副作用导致的”,并提醒大家了解心理疾病、重视心理治疗。
实际上,在社交平台上,“躯体化”并不是一个新词。入睡困难、肩部撕裂疼痛、胸闷、呼吸不畅、耳鸣头疼……在各种躯体化症状背后,患者们往往会在辗转各个科室后发现,是焦虑、抑郁等在“作祟”。
而在抑郁症之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七院)心身二科医生张颖发现,近年来,社会节奏加快,焦虑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发病年龄也越来越早。
如何正确认识焦虑以及它带来的躯体化,也成为了大众需要了解和学习的课题。
图源图虫网
难以控制的躯体化
临近年底,30多岁的上海白领陈萍(化名)正经历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在频繁加班、奔波在各种年终数据间的同时,她发现自己出现了全身疼痛、难以入眠的症状,“怎么都睡不着,感觉自己无法控制身体和大脑,有种无力感。”
持续了近一个月后,感觉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陈萍终于去一家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然而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正常。在了解情况后,医生觉得她可能处于焦虑的状态,建议她去精神科做一下评估。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个性测试以及和医生面谈后,评估结果显示,陈萍处于中度焦虑状态。
“如果出现了生理性焦虑,说明我们的心理焦虑可能已无法缓解,就会外显为严重的躯体症状,比如严重心慌、手抖、胸闷,还有一些患者会表现明显的躯体性疼痛等,各种各样的都有。”张颖说,对于躯体化,患者自己无力缓解,也无力消除。它并不是情绪一产生,具体的症状就同步出现了。有时候情绪已经缓解了,但躯体症状还是存在,会出现不同步的情况,“躯体症状难以控制,并且容易反复,需要漫长的治疗周期。”
此外,焦虑的躯体化症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可能表现为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她曾经遇到过一位患者,日常不能接触凉水而必须用很烫的热水,一旦用凉水就会过敏,身上起鸡皮疙瘩,“没有一个患者和另一个患者是表现得完全一致的。”
隐藏在身体下的心理疾病
在医学界,焦虑障碍的早期识别一直是个难题。“因为从焦虑障碍的诊断要求来看,焦虑障碍的发作有生理性焦虑、心理性焦虑,还有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排除精神科的其他疾病和躯体的其他疾病后,患者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焦虑,并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才能做出焦虑障碍的诊断。”
正因如此,焦虑障碍的临床识别率低,识别的周期也很长,诊断需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修正。当出现了身体上的具体症状时,张颖建议患者首先要去排除器质性的疾病,比如哮喘的发作,甲状腺功能的问题以及心脏瓣膜脱垂等等,都可能诱发焦虑表现。“排除了躯体问题之后,我们再考虑是否是精神上的问题。”
对于焦虑严重程度的判断,张颖表示,医生主要会评估患者的功能水平,即社交日常、工作学习等方面是否会受到影响,饮食、睡眠、体重等有没有变化,患者本人对于疾病的认识程度如何。
是什么导致了焦虑?张颖坦言,目前的研究还无法明确焦虑产生的确切原因。“在临床诊断ICD-11中约55000条目疾病中,有90%疾病都是病因不明的。”因此,在诊断前需要进行非常繁复的检查。目前认为,5-羟色胺及其受体在焦虑的生物学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正确认识心理疾病
张颖介绍,对于广泛焦虑,需要行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共同作用。“一方面从神经递质水平功能上面来调整,改善焦虑的躯体症状。在心理上也需要进行调控和治疗。我们也会开展一些物理治疗,比如重复经颅磁刺激、VR正念训练等等,降低焦虑的水平和状态。”
此外,部分焦虑障碍患者难以获得周边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有未成年患者面临着一到考试,就出现明显恶心、呕吐、腹痛的躯体症状,想象到考试就觉得很难受,无法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
“孩子们对考试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长对他的期望,希望能够考好,不要受到责备。”对此,张颖在治疗孩子的同时,也会根据个体情况安排家庭治疗。
张颖告诉潮新闻记者,有时候,没有及时治疗的焦虑障碍可能会发展为抑郁症。她坦言,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如果病程不长,也没有明显影响到工作和社交,可以先采取一些放松调节的方式,让自己休息一下,“感觉到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定期做一个心理的自评。”
同时,张颖强调,如果出现了饮食不好、体重下降、严重睡眠不足的情况或是强烈的主观痛苦,焦虑可能已经从短暂的情绪延伸到需要进行治疗的状态了,还是建议到医院进行干预和治疗,“尽早地识别、接纳、干预焦虑障碍,出现了症状我们就去治疗,正确对待这个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