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年均浓度连续4年达国家二级标准,22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为90.9%,空气优良率81.3%……江苏省连云港市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增绿扩绿、转型增长,走出一条从生态“高颜值”到生态“高质量”之路。
水清河畅
民生水利固根本
2024年,连云港新增4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新建城市污水管网60.37公里,新建乡镇污水管网96.82公里。1至11月,全市22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为90.9%,45个(含国考)省考断面优Ⅲ比为93.3%,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一个个数据是连云港水利生态建设成就的生动注脚。
为碧水长流,连云港全面建立“河长制”,更多河湖迎来了新生,河湖管理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推动解决了一批江海河湖管理保护难题,区域水环境状况逐步好转。
石梁河水库的蝶变,是连云港“河长制”的一个精彩缩影。水库自2019年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以来,曾经满目疮痍的非法采砂区、无序网箱养殖区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绿水长流、富饶秀美的生态美景。2023年8月,石梁河水库以98分最高分通过淮河流域幸福河湖验收;2024年3月,又获评中国水利报组织的全国“十年回响河湖之变”十大生动实例第一名。
图源:连云港日报
在推行河长制的同时,连云港也加速推进水治理体系向数字化、智慧化迈进,为保障防洪排涝、截污调蓄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河湖水环境质量迈上新台阶。日前,连云港截污调蓄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智慧管控系统上线试运行,系统围绕排水安全、生态安全、提质增效等目标,实现水务数据全面感知、汇聚、控制、共享,结合智能语音、水力模型、外呼等核心技术,辅助运营管理人员,实现水管理高效协同及科学决策。
一方净土
生态修复添美景
近年来,连云港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文明理念,持续开展环境修复和污染治理等措施,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坚决把生态文明理念记在心中,把生态环保重担扛在肩上,把生态治理责任抓在手里,推动全市生态环保工作持续向好。”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连云港海州区锦屏山因遭遇无序开采,先后出现17个采石场,形成了凹陷式宕口,对局部山体地形地貌景观也造成了一定破坏。而今,连云港正以坚实有力的行动,修复矿山昔日生态“疮疤”。
自2024年3月开工以来,海州区后山里宕口生态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危石清理、挂网等多道工序,部分区域已完成后期喷播植草工程。边坡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植物幼苗,在自动喷淋系统的作用下,近乎垂直的修复区块已变得生机盎然。
图源:江苏治污攻坚
截至目前,锦屏镇境内共有6个宕口完成修复工程并通过验收,所有宕口治理均以生态恢复为主,主要采取的工艺措施有危岩体清除、人工清坡、SNS主动防护网等,重在对相应边坡进行防护。如今,废弃矿坑、秃岭已种植上灌木绿草,不久矿山将重新变回绿意盎然的大山。
不仅是生态环境修复,环境污染同样常抓不懈。为了加大污染源头整治力度,连云港市成立了8个市级巡查组,实施全天候监控露天焚烧,较2023年零星火点明显下降。2024年1至11月,全市PM2.5浓度28.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年均浓度连续四年达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率81.2%,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实现“双改善”。
建章立制
绿色成为新底色
为了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瞬间,连云港出台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切实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让良好生态成为连云港的城市名片。
连云港市坚持守护绿水青山,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近年来,连云港构建了“高标准+创新型”体制机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完成战略环评和“三线一单”试点,“河长+流域长”制管理模式获得国家河长办推广,“湾长制”经验在全省推行;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行生态副县(镇)长制度,现已完成首批7名生态副县(镇)长挂职工作,开创了人才培养新途径,形成环境治理新经验……
图源:连云港新闻
在一系列的生态改革举措下,连云港市全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达到1893平方千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组织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市级论证。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公示工作,实现在采露天矿山创建绿色矿山“全覆盖”。全市物种达到3673种,位于全省第一梯队。其中,珍稀濒危物种占全省81%。
正如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所说,一系列制度举措有力护航,连云港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显著提升,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让更多的小生灵在这里繁衍生息,让港城生机勃勃。
文/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