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于上海博物馆来说是特别的一年,人们期待已久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建成开放,“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创下了全球展览多项纪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均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此外,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的考古试掘工作也已经启动。
1月3日,上海博物馆发布了新一年的特展计划。2025年,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馆和东馆将举办12个新展,在境外举办2个新展,以及延续展出的6个展览,共将呈现20个特别展览。这些特展览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多维度呈现展现世界文明各个时期的艺术文化成就,多层次探讨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传承和交流。
在人民广场馆,“灵影仙踪: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将于1月14日至3月2日陈列于第三展览厅。在中国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其无足而水陆畅行,冬眠或蜕皮后宛若新生,种种特质令古人敬畏并将其神化。上博一年一度的迎春特展,将首次在独立展厅亮相。13件组古今中外的文物精品,来自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馆藏,邀请见证灵蛇传说在中华文明中的绵延与变迁,感受灵蛇文化跨越山海、连接各民族的精神共鸣。
“古犀珍献:明清犀角器展”将于2025年5月30日至2026年5月陈列于人民广场馆三楼原印章馆。犀角是古老的工艺用材。中国的犀角雕刻至迟于汉代已经成熟,历经唐宋的发展,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犀角雕刻艺术借鉴和融合了金、玉、漆、竹、木、牙雕的样式或技艺,体现了手工艺传统中“物尽其用、材尽其美、人尽其巧”的价值追求。上海博物馆是全球明清犀角器的重要公立收藏机构。本次展览从馆藏中遴选百余件犀角器珍品,并辅以与犀角雕刻艺术相关的其他文物,为观众多角度地呈现这一无比珍贵而又鲜为人知的传统工艺门类。
“珠归海上:庄万里家族捐赠两塗轩书画展”将于2025年8月20日至2026年4月19日陈列于人民广场馆三楼原书法馆。在上海博物馆书画收藏中,由菲律宾华裔企业家庄万里家族于2000年捐赠的“两塗轩”书画是尤为值得珍视的一部分。庄先生热爱中国文化,感怀华夏文物流散海外,倾毕生搜求数百书画珍品宝藏于“两塗轩”。其哲嗣庄长江、女儿庄良有秉承父亲心愿,征得家族同意,遴选书画精品233件,慨然捐赠上海博物馆。“两塗轩”珍藏书画内容丰富,自宋至近现代,跨八百余年,涵盖书画史上主要的风格与流派,有宋人《秋山萧寺图卷》、明人《十八学士图》四屏、林良《竹禽图》、董其昌《手札九通卷》、齐白石《七冠报鸣图》等书画精品。
“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将于9月19日至11月23日陈列于人民广场馆第二展览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之一,雕漆、填漆、戗金、螺钿等工艺共同构筑了一个绚丽彩色漆艺世界。为了让观众了解璀璨的中国漆器文化,尤其是珍贵的宋元传世珍品,上海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于2025年秋季共同主办展览,展品总数近200件,汇聚了以东京国立博物馆为主的日本多家著名收藏机构的中国漆器精品。
“至扇至美:上海博物馆藏历代精品书画百扇展”将于2025年10月至2026年2月陈列于人民广场馆第一展览厅。中国扇面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于扇面之上挥洒书画,为后世留下丰富的艺术珍品,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扇丰富,本次历代书画扇展以时间为线索,遴选馆藏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不同时期名家精品书画扇100件,其中不乏宋徽宗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纨扇页、元盛懋《秋江垂钓图》纨扇页、明姚绶《行书诗》扇页、明唐寅《临流倚树图》扇页等名品。
“暂得之乐:暂得楼捐赠陶瓷展”将于2025年10月至2026年8月陈列于人民广场馆二楼原陶瓷馆。“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暂得”一词被大收藏家胡惠春先生用作自己收藏的堂名,表达了他每一次与心仪文物相遇的喜悦,展现了豁达的胸襟。胡惠春分别于1950年和1988年将珍藏的300多件珍贵陶瓷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后,其后人又陆续将暂得楼旧藏珍品捐献而出。暂得楼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陶瓷器数量可观,质量尤精,时间跨度从晋唐到清末,尤以明清官窑瓷器为重,清代官窑瓷器中成对的珍品更是难得一见。
“摩登华影:海派旗袍与百年时尚”将于2025年12月中旬至2026年8月陈列于人民广场馆一楼原青铜馆。20世纪于中国是波澜壮阔的百年,社会风俗与服饰生活都开启新纪元。服饰由繁琐趋于简便,在革新与复古的交织中,孕育出中西融汇、古韵新潮的经典国服款式——旗袍。本次展览将采用沉浸式展出,以张信哲先生的收藏民国旗袍及贝聿铭之妹贝洽(PatriciaPei)女士捐赠旗袍为主要展品,从服装时尚的角度,展现百年摩登生活,讲述江南女性从古木青砖的往昔步入流光溢彩时代的故事,演绎海派旗袍如何历经百年更迭,成为全球女性华服代表的历程。
“出神入画:文物中的传奇故事”将于2025年12月中旬至2026年8月陈列于人民广场馆二楼原陶瓷馆。志怪传说、英雄演义、戏曲故事、文人佳话,定格于不同材质的文物之上,形成经典的图像叙事传统。本次展览选取刻画经典故事图像的瓷器、漆器、竹刻、铜器、版画等各类精彩文物,带领观众畅游中国传奇的世界,解读妙趣横生的典故,透析图像叙事的传统,追索传奇演绎的脉络,也共同寻觅故事背后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与精神特质。
2025年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同样将有数个新的重磅特展。其中包括1月22日至4月21日举行的“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作为“对话世界”系列的第五个大展,上海博物馆主策、联手日本印象派艺术收藏重地POLA美术馆及日本经济新闻社,呈现一场派对式的印象派艺术大展。这场展览不仅关注亚洲视角对印象派艺术的视觉和审美偏好,更以光影与自然为线索,串联起印象派对于其后野兽派、立体主义乃至当代艺术的深远意义。展览将包括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杉本博司、草间弥生等跨越时代的三十余位艺术大家的作品。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将于6月下旬至10月初呈现于东馆光明乳业第一特展厅。该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展览将着眼红山古国最高文明成就,汇聚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最新考古成果,系统揭示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红山文化特展。
“熠熠华章: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将于2025年6月至2026年1月呈现于东馆第三特展厅。固原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西周时此地名为“大原”,是华夏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之地,展览将呈现近300件固原出土的西周至隋唐文物精品。考古十大发现的姚河塬遗址出土卜骨名动天下,有力证实了分封于六盘山下的西周获国的存在,也让该遗址成为我国最西北甲骨文发现地。北周李贤墓出土玻璃器璀璨耀眼,闪耀着异域文化的智慧光芒,这些“丝路瑰宝”在固原留下独特的历史印记。隋唐史氏墓是我国发现的最为重要的粟特人墓地之一,墓中壁画内容丰富,描绘出文化融合的生动画卷。
“与三代同风: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将于2025年11月12日至2026年3月16日呈现于东馆光明乳业第一特展厅。古铜器在经历夏、商、周三代的辉煌璀璨后,逐渐淡出历史的主流舞台。长期以来,宋、元、明、清铜器因贴上“仿古”的标签,而较未受到学界的重视。然而“仿古”铜器自宋代兴起,并在元、明、清各朝持续流行,其背后的内在驱动因素值得深思。以“考古”“恢复三代”为初衷的仿古铜器,随着时代风尚的变迁,发生了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功能性质变。这些铜器从三代的固有符号中蜕变,衍生出全新的品类与功能,成为反映时代艺术风尚的重要指标。本次展览依托上海博物馆宋元明清铜器收藏,携手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汇集欧、美、韩及国内多家重要博物馆馆藏,是近年来海内外最具规模的史诗级宋元明清铜器展。
除此以外,2025年,上海博物馆还将于3月21日至7月20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特展“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艺术与文化”,于2月28日至9月28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镕古铸新:宋元明清铜器展”。
正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办的特展包括“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与世界”“金琅华灿:张宗宪捐赠掐丝珐琅器展”。正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的特展是“满庭芳菲:卡地亚的艺术魔力”。由上海博物馆主办的展览“中国陶瓷·至宝竞艳”正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