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娘”1992年,中国评剧院一位女演员来找张少华,两位老姐妹唠嗑中说,要不咱俩

寒士之言言 2025-01-03 19:33:25

“丑娘”1992年,中国评剧院一位女演员来找张少华,两位老姐妹唠嗑中说,要不咱俩也去拍电视剧,管它角色大小,赚个零花总比天天呆在家里挠墙根强。

信息源:百度百科丑娘张少华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家十一口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子里,日子过得紧巴巴。

张少华三岁那年,父亲因病不幸去世,这个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生活顿时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父亲的离世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尤其是张少华的母亲,她必须独自承担起抚养九个孩子的重担。

母亲为了供养这个庞大的家庭,不得不拼命地劳作,常常白天在工厂干活,晚上还要兼职做针线活。

无论她多么努力,这样一个没有男人支撑的家庭依然难以为继。更何况,年仅三岁的张少华还需要格外的照顾,这对已经疲惫不堪的母亲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母亲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年幼的张少华送到奶奶家生活。

那天,母亲牵着张少华的手走到奶奶家门口,泪眼婆娑地叮嘱奶奶一定要好好照顾她的小女儿。

张少华年幼,不明白这次分别的意义,只是依依不舍地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哭喊着想要回家。

奶奶的家虽然简陋,却给了张少华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张少华从小跟随奶奶生活,而奶奶是个评剧迷,对评剧的热爱深入骨髓。每逢街头巷尾有戏班子搭台唱戏,无论寒冬酷暑,奶奶总要带着张少华一起去凑热闹。

奶奶爱听戏,张少华则喜欢看热闹。一来二去,她耳濡目染,对评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会跟着奶奶哼上几句。

这也成了她童年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奶奶见张少华喜欢唱评剧,常在家里教她一些基本的腔调和身段,小小的张少华唱得有模有样,赢得了左邻右舍的称赞。

长大后,张少华继承了奶奶对评剧的热爱,抱着对舞台艺术的追求,进入了中国评剧院,成了一名评剧演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评剧的受众逐渐减少,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1992年,中国评剧院也陷入困境,戏班子演出机会寥寥,许多演员都无戏可排,甚至连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

张少华和同事们在剧院里望着冷清的排练厅,心里都不是滋味。大家虽然热爱评剧,但迫于生活压力,有些演员已经开始谋划转行。

张少华的一位好友是剧院里的评剧演员,这位朋友看着不少同行都转行去拍电视剧。

不仅能发挥表演特长,还能挣更多的钱,生活有了改善,便开始动员张少华尝试涉足影视圈。

“少华,咱们这行现在不好干,不如试试去拍电视剧吧,演电影、演电视剧虽然不一样,但你演技好,肯定能行!”

张少华起初还有些犹豫,觉得自己唱了半辈子评剧,转行拍电视剧是不是有些不务正业。但在朋友的再三劝说下,她开始觉得,这是个解决生计的办法。

1993年,张少华鼓起勇气第一次踏入荧屏,参演了电视剧《武夷仙凡界》。

虽然不是大制作,也不是重要角色,但这是张少华表演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剧中,她饰演了一位“老巫婆”。

拍摄期间,张少华表现得十分敬业,尽管是第一次接触影视剧,她依然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场戏。

为了贴合角色的形象,她不惜在妆容上突破自我,顶着厚重的老年妆,在镜头前演绎一个有些狡黠又饱经风霜的“老巫婆”。

导演对她的表现非常满意,甚至直言:“张少华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演电视剧,但完全看不出是新手,演技自然又真实。”

张少华的影视表演之路就此展开,而她在评剧舞台上积累的表演经验,也成为她在影视圈里脱颖而出的重要资本。直到2008年《我的丑娘》丑娘一角让她成为“母亲专业户”。

从2010年至2020年,张少华的身体状况逐渐出现了问题,她经常需要住院治疗。

每次住院,几乎都是一住就是一个多星期,时间久了,医院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张少华从不摆明星架子,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病友,她总是待人如亲。

每当有护士给她换药,或是医生为她检查时,她都会真诚地表示感谢。“谢谢你,辛苦了。”即便是最琐碎的小事,她也会感激涕零。

0 阅读:45
寒士之言言

寒士之言言

化枭为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