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崇祯皇帝能获得底层百姓的普遍同情?
在诸多亡国之君中,崇祯皇帝独树一帜,获得了底层百姓(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同情。这并非因为底层百姓如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同情他,而是因为他得到了明末众多文人士大夫以及后世清朝文人的同情。这些人才是封建时代的主要发声者。
崇祯之所以能获得同情,原因在于他的个人特点和对比效应。他勤政爱民,工作态度在明朝皇帝中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在个人品德上,他不贪财、不好色、不酗酒,与万历等皇帝形成鲜明对比。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后金崛起、辽东尽失、蒙古局势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虽然无力阻止这些趋势,但崇祯始终屡败屡战,精神状态值得称赞。
更重要的是,与万历、天启、弘光等皇帝相比,崇祯显得更有“人主样子”。万历躺平三十年,将明朝搞得颓废不堪;天启在财政最好、后金地盘有限时期连续战略性惨败,对内却大开杀戒;弘光在刀架在脖子上时还只知道吃喝玩乐。而崇祯则显得更有道德、更勤奋、更有韧性。
当然,崇祯也有诸多缺点,如刻薄寡恩、不担责任等。但这些缺点在帝王中并不罕见,只是因为崇祯上位时内忧外患已经无比严重,这些缺点才被格外放大。反过来说,他的优点——个人道德、工作态度和精神韧性——在帝王中绝对是少数。
因此,明末文人能意识到崇祯的优点在帝王中已经算较多了,缺点也是帝王里正常情况,自然会同情他。特别是与他那三位“拟人”的爷爷兄弟相比,更是觉得他可怜。后世清朝统治者和文人基于同样原因,也对他有同情。
张岱曾评价崇祯:“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这一评价虽有感情因素,但总体来说并未吹捧太过。崇祯的能力虽有问题,但如果不是内忧外患如此严重的摊子,他的很多能力问题可能都会被勤政掩饰甚至弥补。他的刻薄寡恩及不担责如果放在其他朝代中期,或许不会一再发挥,但在明朝末期却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所以,崇祯的问题在于他是一个守成庸主,却偏偏遇到了末代。他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价值。特别是与那些无论何时都是昏君的爷爷哥哥相比,崇祯更显得值得同情和惋惜。
神秘园
天降大灾,朝无良将(相),外有强敌,内有豪贼。有两个就有亡国的可能,明朝全遇上了。就这样明朝还有多次机会闭免灭亡,只能说气数尽了!
用户10xxx89
没有挽社稷于危亡的能力,却有祖宗遗传杀功臣的毛病,明朝亡在他的手上没什么好抱怨的。
贝台木木
南明的福王,当时征用富翁家的地作行宫,“饮火酒,日御女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