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城文学课”第13讲邀请到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就“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分享。
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花城》杂志官方微博、花城出版社抖音号、央视频等多平台同步直播,共获超过4万人次线上观看。
“我们是一个诗歌的超级大国”
黄天骥首先强调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的诗歌、诗词在全世界应该是最多的,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有几千年的诗歌创作,所以在全世界,我们是一个诗歌的超级大国。”从唐代的近6万首唐诗到宋代的2万首词,中国的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天骥在讲座中还提到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艺术性。他说,诗歌本质上是抒情性的文学,全世界的诗歌都与音乐紧密相关。他强调:“所有的诗歌其实在全世界,既然叫做诗歌,它必然用来唱的,不然为什么叫歌呢?”西方的诗歌讲究重音和押韵,而中国的诗歌从最早的《诗经》开始就具有音乐性。
随后,黄教授进一步探讨了诗歌的艺术性,他提到:“诗歌不要忘记这个‘歌’字,不要忘记它的音乐性,不要忘记中国的语言是汉藏语系,忘了就可惜了,这是我觉得读诗词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他强调,诗歌的音乐性和语言特点对于理解和欣赏诗歌至关重要。
在谈到诗歌创作的规矩和自由时,黄天骥认为规矩可以增加审美情趣。他以《红灯记》中的锁链和戏曲中的水袖为例,说明规矩和约束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并提到:“如果我把锁链舞动,这个锁链会变成一种可以表现你身段的工具。”他强调,规矩应用得好,反而能够增加读者和观众一种审美的情趣。
理解诗歌需了解诗人生活背景
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诗歌,黄天骥强调了理解诗歌时“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他以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例,深入分析了诗歌背后的历史和诗人的情感。他指出:“知人论世是很重要的。你知道他的历史背景、他的遭遇,那是很重要的。”通过这些例子,黄教授展示了如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活和时代背景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
在讲座的最后,黄天骥和董上德就诗歌的解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对谈。董上德教授说,戏曲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包含综合性的艺术内容。他鼓励大家学习戏曲发展史,了解戏曲艺术的丰富内涵,并提到:“戏曲是个很大的话题,刚才黄老师也说到那是很多方面要注意的。”
他强调,解读诗歌时,要回到诗人的构思和立意,从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逆推诗人构思的初心,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借助读者的想象力,“还原”诗歌作品的场景,调动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整合作品中的情景“碎片”,较为完整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的艺术追求。
文|记者孙磊通讯员赵沚琦
图|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