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张渊
通讯员杨立泉谢欣瑶李晓彬
“航运业每年排放约10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3%,相当于530倍的全球汽车排放量的总和。”1月4日,第十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会上,加拿大工程院终身院士刘鹏飞表示,全球清洁海洋目标迫在眉睫,“航运排放属一级直接排放,含大量化学污染物和废气,不仅造成严重的海洋生态和大气污染,还会对人群健康产生威胁。”
刘鹏飞认为,当前船舶运输碳排放问题严峻,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能源转型复杂,从能源转化、运输、存储到船舶推进系统应用,涉及多学科多工业领域;同时船舶改造任务艰巨,绿色能源技术也不成熟等。对此,他提出改进动力和推进系统,采用氢气、合成燃料等,加强能源管理与航程优化;在产业合作方面,他强调从能源再生到船舶应用的全产业链合作,科研部门、工业领域应协同创新,共同推动船舶绿色改造与新建进程。
当天,论坛还设置了新能源船舶、船舶新材料与轻量化、智能制造与智慧船厂、无人船艇与智能机舱、海上新能源与深海采矿、海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运维等7个主题。除了刘鹏飞院士,“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刘祖源,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付世晓,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业务处处长贾思庆,江南造船厂技术总监柳卫东,中国能建华东建投产业发展部总经理唐瑜,华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戴恒等8名专家学者及行业企业代表分别作特邀报告、主旨报告,重点围绕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发展等领域的前沿动态进行交流分享。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经表示,学校抢抓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发展科研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大转化的“五大”目标和学科交叉为抓手,为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贡献卓越的理工智慧与力量。他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化行业协同、主动创新作为,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急需的新质生产力,助力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多元的海洋船舶生态,加快构建和平稳定、共同繁荣的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富指出,船舶工业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目前中国船舶工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他号召行业各方加强合作、协同创新,推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协同并进;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推进具有典型“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特征的新科技和新技术应用;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争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时代先锋。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王俊利认为,当前我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十分充足,在技术水平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本次论坛为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广大专家学者、师生搭建了开放、创新、共享的优质交流合作平台。他呼吁,行业各单位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技术支持、行业协同等多方优势,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协作等多维度广泛合作,“政产学研企”深度融合,聚焦智能化、绿色化,创新驱动船舶制造业蓬勃发展。
本次论坛,来自全国40余家船舶设计建造及服务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百余名专家学者、师生参会,深入探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发展的新思路、新业态、新科技,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研究。活动同步通过网络进行直播,浏览量突破20万次。
据悉,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论坛是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主办,先后联合海军工程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至今已举办九届。论坛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优势,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已发展成为促进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是历届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果最丰硕的一届。
活动期间,同步开展了第十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暨第二届船舶与海洋工程类教师教学大赛第一次筹备会,会上就筹备开展青少年学科创新实践大赛和科普教育特色活动,促进大中小学生全周期科学素质提升进行了专题研讨。
会上,作为本届大赛的承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麦立强介绍,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自2012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学科竞赛。大赛一直秉承崇尚科学、实践求知、锐意创新、面向海洋、服务国防的宗旨,紧密结合行业、高校特色和优势,致力于推动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拓展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空间,增强船海及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