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收集梳理
全省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经验
编印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经验交流汇编》
阳泉高新区报送的
培育“泉新服务·直通助企”服务品牌
构建完善服务链条经验
作为全市唯一经验案例入选
工作背景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做好项目全流程、全周期服务保障,更好满足企业群众办事需求,阳泉高新区聚力六大核心领域,精准施策,积极培育“泉新服务·直通助企”服务品牌,成为阳泉市促进招商引资、增加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加分项。
主要做法
(一)聚焦高质量产业链培育服务品牌
制定落实工业企业、重大转型项目、“四上”企业、科技创新方面产业政策。围绕泵阀产业,建链建平台,对接兰州理工大学,探索共建研发中心,开展精密泵阀、氢能源及煤气热力球阀研发,构建“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生态链条。围绕新能源产业,与中南大学对接,建立产业智库。围绕数据流程服务产业,打造覆盖无人车、语音、人脸、图像、地图测绘等服务类型的数据标注基地,加快智能交通、智能地图、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升级。
(二)聚焦高水平人才链培育服务品牌
建成人力资源产业园、大数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挥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优势,打造集人才培养、实训实战、科研创新、人才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瞄准数字经济、新能源电池、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制定紧贴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推动区内华瑞纳米公司与东华大学合作,引进1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在内的人才团队;阳泉中关村智酷与东北电力大学合作,引进15名人才;山西曾益聚能新材料公司与中北大学合作,引进7名研发人才。面向全国猎聘19名高管担任数字经济、泵阀集团、园区建设等专业公司经理人。与16家院校进行省校合作、产教融合,在通勤、住房、教育、交流等方面做好人才服务保障。
(三)聚焦高能级创新链培育服务品牌
智创城NO.7聚焦数字经济,中电产业园着力发展信创产业,中天产业园关注节能环保产业,高创园、三和园定位于小微企业孵化……围绕创新资源支持,高新区引入中关村智酷、中国电子等一流团队,瞄准主导产业,完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的创新生态,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创业辅导、早期投资、资源对接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实施梯度培育、差异支持。搭建双创平台,试点企业创新积分制,线上整合资源、线下助力产业链延伸。组织企业参加“灯塔工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创建”等培训,引导企业申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新型研发机构,走“专精特新”道路,赋能企业转型。
(四)聚焦稳健资金链培育服务品牌
成立全省首家区级金融服务中心,设立3支总规模4亿元的产业基金,建立“金融服务中心+融资担保+产业基金”金融服务体系。做好普惠金融,上半年,为62家企业提供10.15亿元应急周转金支持,为14家企业提供1.05亿元担保业务,为11家企业协调信贷金1.09亿元。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创新积分贷”。召开“政金企对接会”,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建设,邀请省上市公司协会、山西证券赴重点企业进行辅导对接。
(五)聚焦高效率政务服务培育服务品牌
高标准承接省市五批次下放行政权力2593项,基本实现“区内事区内办”。以“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集成改革为牵引,完成9项区域评价,将项目供地与前期手续靠前服务并联推进,对企业投资项目开展“开工一件事”集成审批,通过双承诺、免评审、桩基先行、全代办等机制,深化“拿地开工”。构建高标准市场准入体系,设立综窗,企业简易注销、灵活就业、经营主体迁移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实行“证照联办”,建设“5分钟政务服务圈”,积蓄“高效办成”新动能。
(六)聚焦高标准载体配套培育服务品牌
强化土地征拆储供,推进七大产业园区建设,构建“万亩平台+百万厂房”发展空间,累计打造平台4700余亩,建成标准厂房58万㎡,出让标准地39宗3825.19亩。系统实施杨家庄自来水管网、庙堰污水处理厂、危废处置库、源网荷储等“水、电、气、热、废”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前统筹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为优势产业腾出环境容量。
工作成效
阳泉高新区培育“泉新服务·直通助企”服务品牌,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与服务链紧密结合,实现承载力、驱动力、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赢得多方青睐认可,龙头链主和生态伙伴考察投资持续增多,新兴产业和创新平台对年轻人吸引力持续增强,创新创业在高新区逐渐成为共识,城市功能和品质获得百姓认可,逐步构建起优化营商环境的“四梁八柱”。
来源丨阳泉高新区微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