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周英华再次来到上海,参加父亲周信芳诞辰130周年的系列活动。经过13个半小时的飞行和半天的休整,86岁的“华裔食神”依旧精神矍铄,见到记者,他率先询问是否可以用上海话交流。无论是父亲还是故乡上海,都给这位游子留下了终身不会褪去的烙印。“中国京剧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戏剧之一,我毕生的工作就是推广中国文化。”在采访中,周英华多次这样说。
“京剧的音乐、节奏、所有的东西一直在我的心里。”自周英华记事起,他的童年便伴随着京剧,他依旧记得第一次在剧场后台见到大花脸的惊喜,“我情不自禁地‘哇’,可以说,我为此疯狂。”在父亲身旁的耳濡目染让周英华早早地爱上京剧,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都会踩着京剧的步法,模仿台上演员的样子。
父与子的相处仅仅只维持了12年,而其中,最珍贵的岁月莫过于周英华离开家乡前的那两星期。“当时我懵懂不知,现在回头看,父亲知道我即将远行,特别与我在一起。”在两周的时间里,周信芳与周英华几乎形影不离。白天,周英华跟着周信芳去剧场彩排,晚上看父亲表演并一起用晚餐。他仍记得有一晚的演出结束后,他兴奋地对周信芳说:“今晚的演出比彩排精彩多了!”“他跟我说,别傻了。”周英华笑着回忆,“那两周似乎一直没有结束,始终在我的余生滚动播放。”
“无论你去到哪,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周信芳在周英华临行前的告诫,成为他恪守一生的信条。无论是在海外创立Mr.Chow高级中餐厅、日后成为画家还是出席各种公开场合,周英华都没有忘记自己中国人和麒派后人的身份。“虽然我没有机会成为一个麒派京剧艺术家,但麒派在我的血脉中。”
在周英华看来,麒派并非只是一门艺术流派,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和处事标准。“父亲演出的袖子比别人长,戴的髯口比别人厚,这些细节都让表演更困难,但也更优美。他话不多,却是一位真正的实干家。”
麒派的精髓隔着时间、距离、国度传递到了下一代。十年前,周信芳诞辰120周年之时,周英华在上海举办了名为“麒派画家周英华”的展览。周英华曾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建筑与艺术。在上世纪60年代末进军餐饮业前,他有过短暂的绘画创作生涯。中断绘画近50年后,周英华在人生后半程以“麒派”的姿态拾起画笔,通过家用颜料、贵重金属与厨房杂余创作出一幅幅带有鲜明表现主义特征的作品。“画作的中心、底部、甚至边缘都精益求精,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令人满意的作品。”周英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