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的硝烟还未散尽,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政治博弈已在基辅悄然上演。特朗普与普京罕见地达成“默契”——都想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下台。
然而,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的最新民调却泼来一盆冷水:若立即举行大选,泽连斯基的支持率高达69%。这场被美俄同时“盯上”的权力游戏,最终可能演变成两大强权的战略误判。

特朗普自年初上台后,便将俄乌冲突视为“烧钱的无底洞”。美国国防部披露的数据触目惊心:过去两年,美国对乌军事援助累计达82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烧掉1.12亿美元。
这笔钱若投入亚太,足够新建3艘福特级航母。为尽快,特朗普团队双管齐下:
第一招:能源换停火。

美国特使带着“暂停袭击能源设施”的提案穿梭于莫斯科和基辅。但俄军了轰炸第聂伯河水电站、乌军袭击别尔哥罗德油库的行动,让这份提案沦为废纸。
北约秘书长在布鲁塞尔叹气:“他们连假装谈判的兴趣都没有。”
第二招:矿产抵债务。
特朗普盯上了乌克兰的锂矿和稀土。
据《华尔街日报》披露,美国商务部拟定的协议要求乌克兰以矿产开采权抵扣军援债务,但泽连斯基咬死“主权不可交易”。
乌克兰代表团抵美谈判,双方在锂矿股权比例上僵持不下——美方要51%控股权,乌方只愿给30%。

这场拉锯战暴露了特朗普的困境:想从欧洲抽身,却绕不开北约框架;想掠夺资源,又碰上文官出身的泽连斯基硬扛。
美媒Politico直言:“特朗普以为能像谈房地产交易一样摆平战争,结果连合同草案都签不了。”
普京的“换人”算盘:打破僵局,窗口抢攻克里姆林宫对泽连斯基的厌恶毫不掩饰。俄外长拉夫罗夫放话:“一个演员治国注定失败。”
普京的考量更深:
战略层面:持续两年的消耗战让俄军损失惨重。
英国国防部情报显示,俄军阵亡人数已超35万,T-90坦克损毁率达42%。若泽连斯基连任,俄军可能陷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式苦战。

战术层面:俄情报部门评估,新总统上任初期权力不稳,正是扩大战果的良机。
俄军近期在苏梅州集结重兵,试图复制2022年哈尔科夫突袭战。但民调显示,即便换人,78%的乌民众仍支持对俄强硬——这让莫斯科的“温和派代理人”计划泡汤。
泽连斯基的“铁王座”:民意与枪杆子的双重保险面对美俄夹击,泽连斯基的统治根基比外界想象的更牢固。
民意基础:基辅街头4月的民调显示,72%的受访者认为“战时换帅是自杀”。

哈尔科夫的面包店老板奥列格说得直白:“现在选个新人,难道让他从零开始学打仗?”这种“战时总统依赖症”在以色列、英国历史上皆有先例。
权力制衡:去年2月,泽连斯基将功高震主的扎卢日内调任驻英大使,彻底清除潜在对手。
如今乌军高层全是“泽家军”——总司令西尔斯基每周向总统府汇报三次,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是泽连斯基大学室友。用基辅政治学者彼得连科的话说:“军队成了泽连斯基的私人卫队。”

曾被誉为“乌克兰救星”的扎卢日内,如今在伦敦过着半退休日子,他在BBC专访中表态:“我的职责是服从总统。”这句话被乌媒解读为“不挑战泽连斯基”。
扎卢日内的政治嗅觉源自血泪教训。
2023年,其亲信、情报局长布达诺夫因“擅自与俄方接触”遭解职;今年1月,副手萨柳克因抱怨弹药短缺被贬至后勤部。

泽连斯基用枪杆子告诉所有人:在乌克兰,只有一种声音能存在。
民众的“和平渴望”与残酷现实尽管泽连斯基地位稳固,但战争的绞肉机正在吞噬民心。联合国难民署数据:乌克兰流离失所者超1800万,人均GDP跌至战前三分之一。
第聂伯罗的护士玛丽亚哭诉:“我儿子19岁战死,女儿因空袭截肢,和平在哪里?”
欧洲的援助越来越像“空头支票”。

德国总理朔尔茨承认:“欧盟军援到位率不足40%。”波兰农民在波乌边境倾倒乌克兰粮食,抗议“廉价粮冲击市场”。这种内外交困下,泽连斯基的69%支持率更像“绝望中的别无选择”。
美俄的“战略失算”与乌克兰的未来特朗普和普京的“换人计划”注定失败,但乌克兰的困境远未结束:
对美影响:特朗普卡在欧洲泥潭。五角大楼报告显示,美军60%的战术导弹库存已调往欧洲,关岛防空系统升级计划被迫推迟两年。
对俄影响:普京的“窗口期”沦为幻想。俄经济部预测,若战争持续到2026年,军费开支将占GDP的9%,接近苏联阿富汗战争水平。

乌克兰出路:泽连斯基的连任或许能维持战线,但无法带来和平。正如基辅市民在街头涂鸦所写:“我们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活着看到明天。”
参考资料:(美国国防部《对乌军事援助支出报告》、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民调数据、英国国防部《俄乌冲突情报更新》、联合国难民署《乌克兰人道主义危机报告》、德国联邦政府新闻发布会实录、俄罗斯经济部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预测报告、《华尔街日报》《美乌矿产资源谈判内幕》、BBC 《扎卢日内专访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