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泾县政协结合实际,围绕“联系谁、联系什么、怎么联系”深入研究,探索依托委员工作室建设,搭建务实好用的联系平台,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走深走实。
“沉”到群众身边,促进联系广起来
面对群众建工作室。泾县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打破地域、界别限制,以不同的主题为核心,形成面向不同群体的6个委员工作室。如,“未来可期”委员工作室主要面对未成年人,宣纸书画纸委员工作室主要面对宣纸书画纸从业人员,“益路同行”委员工作室主要面对困难群体,“泾韵隽永”委员工作室主要面对老匠人、老手艺人,“泾津有味”委员工作室主要面对餐饮从业人员,包海涛委员工作室主要面对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网民。
把委员工作室建在群众身边。坚持委员工作室不进机关、不进大楼,倡导建在街边、网上,让群众“触手可及”。泾县政协上述工作室均是建在街边的店铺、企业的职工之家、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以及本地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网上网下相结合,拓宽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面。
“会客”和“访客”相结合。工作室根据实际“开门会客”,如包海涛委员工作室固定每月第三周的星期三接待群众,广泛听取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2024年接待群众150余人次。坚持把“访客”作为工作室的必选项目,要求工作室结合各自特点,组织委员走访界别群众。2024年宣纸书画纸行业委员工作室走访宣纸制作老匠人30余人次。
“浮”上来协商,促进联系实起来
委员“沉下去”,民情“浮上来”。委员通过工作室收集的社情民意,关键还要通过调研协商,来推动问题解决,促进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开辟“直通车”。建立健全工作室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制度,对工作室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做出制度性安排,能用尽用,优先采用,重要社情民意直报党政主要负责同志。
做实“微协商”。选择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专题向县政协汇报,争取县政协领导牵头开展调研协商。近年来,相关工作室围绕“鼓楼铺红绿灯设置”“老城区停车难问题”“中农联农批市场建设”“红星广场车辆管理”等问题开展微协商10余次,助推了相关问题解决。如,包海涛委员工作室在线上收集到老城区荷花塘附近停车难问题,工作室召集分管副主席及相关委员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住建、城管等部门及群众代表参加的协商会,很快县住建部门就在该区域利用闲置空地建设了一个中型停车场。
提好“微建议”。停车难、充电难、老旧小区脏乱差、红绿灯设置不科学、交通标线要完善……工作室坚持把群众关心的事作为建言的重点。2024年,各工作室报送社情民意信息30余篇,《关于在高校录取通知书中使用宣纸的建议》等信息被省政协采用,《统筹解决城区电动自行车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县开发区城东基地生活配套需完善》等微建议被市委办“民声呼应”采用。
“连”起来履职,促进联系活起来
鼓励工作室统筹联系群众、为民办实事、凝聚共识、民主监督等各项工作,引导工作室在各项履职活动中把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理顺情绪和化解矛盾的工作。
在履职活动中联合群众。工作室建在群众身边,活动开展离不开群众。各工作室树牢为民情怀,即为了群众,也依靠群众。无论是公益慈善活动,还是协商监督活动,都主动与相关村、社区和群团组织合作,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如,“未来可期”委员工作室组织委员参加泾县二中的“食堂开放日”活动,对学校的食品安全开展民主监督。活动前,工作室专门走访了部分家长,了解他们对学校食品安全的担忧,提高了监督的针对性。
在为民服务中团结群众。各工作室组织委员走村串户,深入车间课堂,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支教义诊、送文化下乡以及送清凉、送温暖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去年以来,相关工作室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送春联进乡村、资助困难学生等活动20余次。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拉进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在社会活动中引领群众。鼓励工作室积极参加全国法制宣传日、六五环境日、国际慈善日以及六一儿童节、九九重阳节等社会活动,发挥委员自带“流量”的优势,努力做到用有影响力的人去影响人、引领人。如,在全国助残日,“益路同行”委员工作室委员发动,引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农村商业银行等群团、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慰问残疾人活动,慰问金达15万余元。(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