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那些生命中的“痛点”“难点”,听他们谈《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上观新闻 2025-01-07 13:49:39

上周六,围绕《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新书,一场精彩的谈话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无论是台下12岁的中学生在寻求一个正确答案以抵达一个可以标记为“成功”的尺度;还是30多岁的青年人在面临是否重新考研等选择困难时的迷茫,还是更多青年问出生活中那些“具体的痛点”该怎么办,刘擎、毛尖、严飞、詹青云等学者们告诉大家:人生并非望闻问切,从不再相信“答案”与被“答案”规训中寻出第三条路:不必过分紧张,在交流与尝试中寻得自己丰沛的生命力。

这些线上线下同步的热烈讨论,引出青年人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时代惯性之内,如何自处?在宏大叙事与流行话语之外,如何寻找自留地?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在刚刚出版的新书《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序中说:“人生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的‘答案’其实存在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之中。”而寻觅这开放的“参考答案”,行动是关键。

据悉,新书《世界作为参考答案》由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刘擎与清华社会学者严飞两位作者联手打造,通过对人与世界的重大问题对话和追问,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探索自我和世界。活动由上海图书馆、世纪文景、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bilibili共同主办。

回归具体与真实

很多年轻的热梗关注对人的描述:I人E人、浓人淡人、松弛感、佛系……这些抽象与戏谑的词汇是年轻人描述生活的一种方式。严飞认为,热词背后藏着年轻人的表达需求。

人们也在被过多的流行话语塑造,刘擎提醒图书馆内的青年读者:“我们似乎被这些概念、类别绑架了,好像你要么‘卷’要么‘躺’,太多的信息冲击会使人的精神处于散居状态,在不同的空间与频道,心灵缺乏一致性。”但事实上,人们有更多选择,就像热词解构社会一样,我们可以解构热词,刘擎“以身试毒”,开玩笑地称自己为“可以是‘老登’,但做一个没有那么说教也没有那么讨好的‘老登’”。

那么,如何复归具体?人与世界之间需要一个“缓冲地带”,过滤流行话语,对标签“做减法”,以审视与重建人与世界的关系。刘擎认为:“可以用不同的景别来看待这个世界,用退回的方式去除一些话语对我们的污染和障碍,跟世界保持一定清澈的距离,然后再拉近它,恢复自己对自身与世界的真实感知与思考。当然,具体怎么做,是每个人的功课。”书中有处例子很形象,“nowhere(无处)”到“nowhere(当下这里)”只需敲下一个空格,增加一点“缓冲地带”,重新感知自己的处境,重新寻找自己的标的。

拥抱更多可能性

美国艺术家安迪·霍沃尔有组著名画作《32个金宝汤罐头》,这或许是现代社会运行的隐喻,人们高度同质且有保质期。在此运转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发现,疲惫感似乎已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通的身心感受,而“人文的力量在此加载”。严飞认为:“要有罐头以外的人生展现,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UP主,大家都可以有一个自我的空间,有一个自己的好朋友小圈层,做一些情感智趣相投的情志小组,好朋友三三两两在周五做一顿晚饭而不是叫外卖,在周六时到图书馆参加一场公共的活动。今天年轻人都喜欢citywalk,很多时候,要从罐头里面走出来,去看到世界的多元性,看到世界的无限可能性和延展性。”

一名90后书店店员期许自己会成为“突破各种类型的穿墙者”。严飞回忆起2024年年末与这位店员的对话,店员告诉他:“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墙,有形的墙、无形的墙、水泥砌成的墙、铺满鲜花的墙、用书堆起来的墙……我想成为一名穿墙者,穿越这一堵又一堵的墙,去看到墙后面的世界。”

生活中不只有唯一的标准,严飞认为:“也许我们可以找到另外一些方向,对自己更加善良一些,更加友好一些,通过不同的方式去看到墙后面的世界。”

刘擎教授10岁时的梦想是成为跳高运动员,他拿着竹竿跃过椅子,跳了一个夏天,摔了不知道多少次,尽管最后做了学者,那段“跳高”的日子依旧是他探索自身的明证。“能跳达的高度是无止境的,但你要为自己心灵世界的丰沛和完整性去积极生活,而不能为了某种要求去‘卷’。要知道,最终能够做自己热爱且擅长的事情,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其他的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刘擎说。

不必完美,也不要怕掉队。严飞告诉倾听者和他的读者们,“不循规蹈矩,或许会让你在另外一个同温层里,找到更多的知心好友,大家一起寻找到人生的另外一条道路,开辟出人生的另外一个方向。”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