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辽朝进入鼎盛的萧太后的辽乾陵,数次被盗,为何萧太后价值34亿的黄金寿衣会流通在市面上,还有人敢给估值? 一般的游牧民族政权喜欢简葬,没有资源葬得花里胡哨的,陪葬品也没有特别珍贵的,但是萧太后萧绰的墓却是厚葬的,据说里面埋葬了许多奇珍异宝。 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点,萧太后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却是辽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在萧太后主政期间,不但击退宋朝,并胁迫宋朝达成澶渊之盟,还对辽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辽朝进入到鼎盛时期。 第二点,随着辽朝政权的坐稳,不断接受汉化,在陵寝建造上也逐渐奢靡化,在其死后,辽圣宗给母亲萧太后进行了风光大葬,陪葬了很多宝贝。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宝贝,让萧太后死后不得安宁。 萧太后死后,按照契丹人的规矩与丈夫辽景宗耶律贤进行合葬,辽朝的发源地在辽宁地区,辽朝的帝王陵墓群位于医巫闾山(今辽宁锦州市北镇市)最高峰望海峰的脚下。 然而由于辽朝国祚较短,在金国崛起后便失去了对东北的控制,再加上医巫闾山地区本来就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辽朝的帝王陵墓群经常受到破坏。 在公元1119年,也就是辽朝后期,乾陵和显陵的地面建筑就被金兵焚烧殆尽,两陵均被挖开,里面的金银珠宝都被掠夺一空。 在金人取代辽朝后,契丹人后来都被融合到其他民族当中,东北因为战乱更加荒芜,此时南方一些盗墓贼却大规模趁虚而入,再次将辽乾陵洗劫一遍。 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洗劫后,辽乾陵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此后经过元明清等朝代,都没有人来盗取辽乾陵。 然而在清朝被推翻时,社会秩序混乱,辽乾陵、辽显陵被当地饥民挖掘,这是这三次被盗。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不久,一向热衷于探索辽金元清历史的日本人便打着调研之名(为侵华战争寻找理由),又把辽朝陵墓洗劫一空,这是乾陵的第四次被盗。 经过战争的破坏,以及国内对辽文化的忽视,使得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关心辽乾陵,甚至连辽乾陵在哪都不清楚了。 1971年,在挖防空洞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座辽代墓葬群,经过专家考察,这就是辽乾陵。 随着辽乾陵的问题,盗墓贼逐渐蠢蠢欲动,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东子”为首的盗墓集团拉网式地将辽乾陵等墓再次进行大规模的盗取,这是辽乾陵的第五次被盗。 在2003年,盗墓贼打入地下8米多深,再次挖掘了辽乾陵这座千年墓葬,这也是辽乾陵的最后一次被盗。 在对辽乾陵前仆后继的盗掘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辽乾陵中的宝贝开始流入到市面上,比如萧太后的皇冠和凤袍,就分别现身锦州和丹东。 这还不算什么,更厉害的是,1995年,萧太后的黄金寿衣出现在辽宁的古文物市场,一度引发考古学界的极大震撼。 这件黄金寿衣又叫做“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是由一万根细小的金丝织布手工织成,重达3240克,无论是用料还是手工,都对了解辽朝时期的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对辽金元西夏文化有着极深研究水准的文物专家裴元博将萧太后的黄金寿衣称为国宝级别的文物,估价起码可以卖到34亿。 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价格,是因为当时汉朝的金缕玉衣最高估价为24亿,而裴元博认为萧太后的历史影响要远比汉朝时的诸侯王大,所以多估10个亿不是什么问题。 至于网上有人说萧太后的黄金寿衣能够保存下来,是由于寿衣不显眼,好几波盗墓贼都不识货,或者是说,因为寿衣不吉利,所以盗墓贼不会去触碰。 这当然是扯淡,毕竟有据可查的辽乾陵就被盗了五次,还不包括小规模,不为人知的盗掘,盗墓贼肯定是认识黄金的,而且他们也并不迷信,如果迷信的话,压根干不了盗墓这一行。 如果谁都不敢碰萧太后的黄金寿衣,为何黄金寿衣又会流通在市面上呢? 实际上,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之所以萧太后墓中的陪葬品会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扎堆出现,最有可能是,有一伙盗墓贼在洗劫辽乾陵的时候,将这些珍贵文物一块拿走,将其保存在一处,所以才会同一时期拿出。 而且,所有的资料都是大致介绍了黄金寿衣的情况,但是却并没有说明藏在哪个博物馆,或者是被何人收藏,如果真是国宝级的人物,即使不出现在博物馆,被谁收藏起来,都是有据可查的。 所以,在萧太后黄金寿衣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有人肆意炒作,很有可能是博人眼球,从而推高辽墓出土文物的价值。 盗墓贼可能比文物专家更希望辽朝历史能够热起来,这样他们盗取的文物估值就会更高。 事实上,我国一直缺乏对辽朝帝王陵墓的保护,包括萧太后的辽乾陵一直处于缺乏保护的状态。 在以前辽乾陵被盗,我们可以有理由说没有精力保护,可是在2003年,盗墓贼还敢公然打下8米深的盗洞,却无人问津,直到2006年《辽沈晚报》将此事刊登出来,也没有引起多少关注。 在当时,辽乾陵那个两尺多宽的盗洞一直都在,有胆大的村民甚至直接下墓“参观”。 历史的悲凉,莫过对历史的视而不见。
带领辽朝进入鼎盛的萧太后的辽乾陵,数次被盗,为何萧太后价值34亿的黄金寿衣会流通
曦月谈
2025-01-07 16:32:55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