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灭蜀后,利用四川的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三国时,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因缺粮无功而返?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四川的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被认为是传统的产粮区。 根据史书记载,四川大发展始于秦国吞并巴蜀后,设立蜀郡,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与其子,在成都平原西部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从而使巴蜀地区成为沃野千里的地方。 后世有史学家因此将巴蜀之地当作秦国得以统一天下的基础。 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说道:“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但是对于这个天府之国的作用,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对于都江堰予以高度的赞扬,但是转而在总结全国四大经济区时,分别是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其中的山西并非现在的山西省,而是崤山以西的关中平原。 司马迁是这样写的:“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关中平原才是天府之国,而成都平原不过是关中平原的补充地区。 实际上,秦国能够一统天下,是以关中平原为基本盘,以汉中、巴蜀为支撑,秦是先占据关中,再取汉中和巴蜀,完成了统一。 第二个完成大一统的是刘邦,很多人认为刘邦是汉中王,所以刘邦是以汉中为根基,取得天下的,这当然不对,刘邦到汉中的时候,队伍都快跑光了,只不过韩信采取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让刘邦暗中夺下关中,从而继续沿着秦国统一的思路完成了统一。 汉中是一个什么区位价值?曹操认为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根据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蜀汉的基本盘跟秦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刘备打下了巴蜀和汉中,但是缺少一个观众。 既然巴蜀难成气候,为何诸葛亮还会告诉刘备益州是夺取天下的根基? 其实诸葛亮夺取天下的步骤应该是,先拿下荆州,再取益州,再下汉中,然后夺取关中,然后才有机会一统天下。 但是刘备在夺的荆州本来只有三分之一,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整个荆州丢个干净,刘备不甘心,想要夺回荆州,于是向东吴发动了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元气大伤。 巴蜀的优势是地势险要,劣势也是地势险要,别人打进来费劲,你想要打出去同样困难,所以,巴蜀之地并不单独具备争霸天下的要素。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就出现了运粮困难症。 在影响古代战争的因素中,后勤补给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官渡之战中,袁绍优势占尽,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曹操就顶不住了,关键时刻,曹操兵行险招,一把火烧了乌巢的粮草,导致袁绍大军发生溃败。 诸葛亮的北伐采取的是稳扎稳打的方式,绕路出凉州,联合凉州对曹魏政权不满的游牧民族一块发难。 战略上不能说有问题,但是实操阶段就容易出现粮草供应不上的问题。 要知道,古代后勤的比例大概是三比一,运粮的人是三,打仗的是一,前面一万人在打仗,后面大概就有三万人日夜不停地运粮食,如果作战的距离过远,则需要运粮食的人更多。 而从巴蜀绕凉州,路本来就不好走,再背上粮食,对于民夫来说,那叫一个酸爽,毕竟当时蜀国人口也没有多少,哪能顶得住这样的消耗。 所以,粮草问题才是制约诸葛亮北伐最大的因素,比如在一次北伐中,刘备的一个托孤大臣李严亲自负责督运粮草,结果就因为粮草没有及时送达,导致北伐失利,李严也被诸葛亮弹劾。 史书中曾记载诸葛亮为了运粮,发明了最早的无人驾驶工具——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据说凭借这玩意,诸葛亮摆脱了后勤不利的因素,比较遗憾的是,这玩意后来失传了,让很多同学感到惋惜。 其实,根据各种资料考证,木牛流马可能就是早期比较有特色的独轮车,如果1700年前就搞出了不靠人力和畜力的东西,那还不如研究永动机,直接进入超现代文明阶段了。 正是因为诸葛亮多次北伐因粮食供给问题而失利,所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那就是一边屯田,一边打仗,这当然是过于理想化的军事思想,有多少良田能养得起如此规模浩大的军队。 对于诸葛亮的这个新战法,司马懿连理都不理,直接闭门不出战,诸葛亮情急之下让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讽刺司马懿像个娘们一样扭扭捏捏的。 其实也说明,诸葛亮的稳扎稳打法根本就行不通,因此急于决战,最后还是急火攻心,着急得连粮食都吃不下去,此次北伐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复盘诸葛亮的北伐,其实就第一次有机会,那就是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率奇兵直接夺取关中,能夺取北伐成功一半,不能夺下,那就凉凉,所谓富贵险中求,打仗更是这个道理。
秦国在灭蜀后,利用四川的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三国时,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因缺粮
何以为知吖
2025-01-07 16:33:0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