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后,清军把主力设在南京城外,打算以此牵制太平军,太平军却直接进行北伐和西征,清军傻眼了。 1851年初,洪秀全聚集两万余人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本来打算在当地形成一个割据政权,清廷闻讯,立刻派兵来“围剿”,洪秀全不得不率军突围北上,在清军的一路围追堵截下,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于1953年1月攻下武昌,太平军人数也暴增到50万人左右,顺长江而下,于3月19日攻克江南重镇江宁(南京),取得了太平军起义以来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关于太平军的军事实力,并不好评价,你要说太平军实力强悍,却从未敢与清军硬刚一下,被清军一路追着跑了半个中国;你要说一点实力也没有,那也不可能,不然也打不下南京这样坚固的城池。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不久,清军随即赶来堵截,负责追剿太平军的钦差大臣向荣率万余人在天京城东,也就是紫金山处建立江南大营,阻扼太平军东出,随即琦善率万余人在扬州外围建立江北大营,遏止太平军北上中原。 江南、江北大营设立后,清军主力随即向这里集结,双方准备伺机夺占天京,彻底消灭太平军的主力。 江南、江北大营可以说汇聚了清朝所有精锐的所在了,清朝虽然号称有八旗和绿营200万人,实际上每一次作战能够集结的军队都不超过20万,因为清朝没有警察,城市的治安、剿匪工作都需要靠部队来解决,把200万人分散到全国,那就真没多少了。 清军设立江南、江北大营的目标很明确,把太平天国架起来,使得太平军要么蜷缩在南京不动,要么出来与江南、江北大营的清军主力进行决战。 事实上,当时江南、江北大营的军事压迫十分强,尤其是江南大营,不时向南京发起进攻。 然而正在清军高层等着太平军出来决战时,让他们没有想到的一幕发生了,1953年5月13日,两万太平军由浦口出发,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长驱北上,于1853年10月29日进抵天津西南,此时的太平军已经由出发时的两万人,发展到四万人,并在这里构筑防御工事,等待援兵到来。 清廷震惊之下,调集一切可以调动的清军主力,对北伐的太平军进行围剿,先后有20万清军疲于奔跑。 更让清军没有想到的是,北伐的太平军出发后没几天,又一支太平军开始向西进攻,自南京溯江而上进行西征,6月10日占领长江北岸重镇安庆后,开始包围南昌,后回师安徽,由翼王石达开主持西征战事。 在石达开的指挥下,太平军选择稳扎稳打的态势,以“围城打援”的战术,尤其是在与湘军的战斗中,多次重创湘军,曾国藩更是被打得两次跳水自杀。 太平军的北伐虽然失利,但是西征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拥有了安徽和江西两大后方基地,扩大了财政和兵源,奠定了太平军走向全盛的局面。 应该说,太平军的这个战略是十分正确的,如果要是选择在南京与清军进行战略决战,太平军未必是清军的对手,通过大规模的运动战,不断重演之前滚动攻击的策略,将会使得清军一直陷于疲惫之中。 即使清军在南京城外布置了十几万的精锐,但是在缺乏重型攻城火器的情况下,依然无法对南京发起有效的进攻,长期的围困牵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可以说,清廷在南京城外设置江南、江北大营的策略本身就是错的,一旦太平军蜂拥而出,即使进行战略决战,清军也未必能占到优势。 然而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高层在进入南京后,便迅速腐朽起来,并没有全力进行北伐,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两万余人北伐军并非精锐,也没有后手,在北伐初期取得重大成果时,却无法继续扩大,由于人数太少,又孤军深入,最终陷入包围当中,于1855年春被全歼。 倘若在北伐时人再多一点,或者是在北伐军驻扎在天津时,太平军能够再遣一支奇兵进行支援,则必然是让清军更加无法应对。 可以说,太平军放着家门口的清军主力而不顾,反而大手笔地采取大迂回战略进行北伐和西征是很明智的,但是却过于保守,力度不够,最终使得清军喘过气来。 尽管在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连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彻底解了南京的三年之围,从军事上达到全盛状态,然而不久的天京事变,则让太平天国陷入到内讧之中。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朝统治者与西方列强达成妥协,再对太平军进行反攻,则太平天国的灭亡就在一瞬间。 大家认为,如果太平军当初全力北伐,会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吗?
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后,清军把主力设在南京城外,打算以此牵制太平军,太平军却直接进
一更历史吖
2025-01-07 16:33:13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