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詹仲华:诸暨珍珠市场的“领头雁”

钱江晚报 2025-01-07 16:54:43

潮新闻客户端田渭法

诸暨山下湖镇也叫珍珠小镇,珍珠市场现在蝶变成世界珍珠市场、世界珍珠小镇。市场里熙熙攘攘,你来我往,场外停车一位难求。人们不禁要问,这个珍珠市场是谁带头设立的?是谁先吃的蟹,有拼劲,成就了后来的世界性市场?

诸暨60岁以上的人自然会想到第一代珍珠人詹仲华。可以这样说,没有詹仲华,就没有现在的珍珠市场。

詹仲华,男,1950年出生,初中读过一年就在广山村参加生产队劳动。他人长得不高,只有1.65米,但有两只机灵的眼睛。他有气魄,有胆量。

詹仲华16岁那年初夏,生产队耘田,队长耘着耘着突然发现一条大蛇,那大蛇昂首挺胸而立,呼呼地喷着“火”,两位20多岁的后生冲上去,一看那光景就吓得退了三步。詹仲华说“我来”,冲上前。这时“梨头扑”大蛇盯着这个小青年,不但“呼”着,还伸出长长的蛇信向他挑战。仲华右手呼地伸去,蛇低头便跑,仲华追着它一把扣住蛇的七寸,这时蛇扭动长躯卷着他的手,他用尽力勒住,上田埂后抓住尾部在空中旋着数圈,“梨头扑”终于晕了,倒在田埂。

从此后,詹仲华有了个绰号,叫“抲蛇佬”。

因为同时有点组织能力,因此20岁上他就当上了生产队队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农户分完责任田,社员的肚子基本能吃饱饭时,他学着长乐村村民何木根,在村子的池塘养起了珍珠蚌。

水塘面积有6亩。微风吹来,水塘荡起了波澜涟漪。他有点洋洋自得。

过了些日子,他又请来师傅,在三角蚌中嫁种了珍珠的种子。

第二年,几千个三角蚌捞起,剖开,雪白的珍珠呈现在眼前。

一秤,居然有80多斤。

他眯着双眼盘算着,统货出,每斤100元,能卖8000元。如果筛选着卖,上万了。他抓起一把闪着光亮的珍珠,大声叫着老婆,“何理文,我们发财了!”

那时候,一个乡干部的工资是40元左右。两夫妻守着蛇皮袋里的珍珠,真是喜出望外。

珍珠塘还是继续养蚌。

那一年,他在江藻赶庙会。他买来了养蚌的尼龙线,买来了一批塑料网袋。赶庙会的摊头星罗棋布,吆喝声震耳欲聋,他忽然从中得出一个启示。

我们养珍珠的可不可以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自由买卖和交易呢?

当时,珍珠大笔交易很少,必须把珍珠运到广州去,而次一等珍珠只有给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的制药企业生产珍珠粉。

然而个人交易谈何容易?何某某在广州被工商拦住,货物全部没了,损失10多万元。一个俗名叫“黄金国”的几百斤货物被某局查封,他向所在地法院起诉,结果被法院判为“败诉”。

可是发财路的诱惑真是大。詹仲华利用晚上的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书记何利富、何灿尧老师和自己的大姐夫何思钟。他们4个人在詹仲华家召开了个“秘密会”。

茶壶冒着腾腾热气,煤球炉子火红火红。

开水喝了一壶又一壶,香烟的烟气烟味熏得不吸烟的詹仲华不停咳嗽。

最后村书记何利富站起身,说:“今天,仲华有一个要开办珍珠市场的想法,同意他的入股,同意他的举手!”

大家都举手通过!

之后,他们以个人名义向当地信用社贷款3千元。选择在村中搭了个50平方米左右的简易棚,又购置了公平秤等计量器具。开张前,詹仲华又跑到城关。

在县城上,他有个同宗詹老师。詹老师和詹仲华年纪差不多,不过他已经被选拔成了城关派出所所长。他告诉詹老师自己和村民们要办珍珠交易市场的事。

“詹老师,这次到你所里,我是尿瓶里缠烙头——要万无一失,也就是说万一县工商、区工商要抓我,请你出面给我证明,我们4个发起人是为了整个山下湖养珍珠的农户!”

可是詹老师对珍珠交易也说不出什么,只是说:“你们办了再说,只要不欺骗珍珠交易户,做到买卖公平,我想即使有事,也说得清。”

1985年5月20日,那是个詹仲华等4人请人选的日子,也就是珍珠市场交易的第一天。

这天,天气真好,天上泛着几朵白云,太阳从东边山上笑嘻嘻地抬起头,就有三三二二的客户和看热闹的老百姓。

詹仲华家忙煞啦,老婆何理文一早就去菜市场,回来后就洗菜、炒菜、做饭。

中午时分,珍珠市场大约有500来人。

这天交易共有7票,交易金额916元,按照早先制定的规定,市场按照百分之一的收费,共计9元1角6分。

第二天,姚江区工商来了3个人。他们在市场中查看,又详细问詹仲华开办市场的情况。中午11时,詹仲华拉着所长的请他们在自己家中吃饭,所长不肯吃,说这件事要汇报县工商局。

第三天,县工商6人来到广山村。他们认为,严格地说这个珍珠市场不合法,可以说这是个“资本主义的尾巴……他们又来到区里乡里征求意见。区里乡里干部说他们是自发的,不需要村和集体一分钱,就“睁只眼闭只眼”吧,因此工商系统知道这事,但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这就给广山村人开了“绿灯”。

从这以后,广山村热闹起来了。熙熙攘攘的人,你来我往的自行车,独轮车,流川不息。广山村的农户烟囟一直冒着烟。村里闹猛得如同赶庙会。客人很多,买卖珍珠的,来走亲戚的,热闹非凡……

詹仲华家当然更热闹了。中午有客人吃饭,有亲戚、朋友吃饭,菜虽不是最好,但都能吃好,吃饱。

“仲华,你变成老板啦!”

“抲蛇佬,你家承包田甭种啦!”

“仲华,我家要造房子,要问你借200元!”

詹仲华美滋滋的,只是哈哈哈地憨厚地笑。至于借钱,要200的,借100元,但仔细一算,市场里赚到的钱,减去他买菜,做饭的支出,他说,“吃过用过,只剩下个屁股。”不过一、二个月后,市场经营多了,钱也多了起来,一个月能分到几千。

这样过了半年,一年,又半年,詹仲华们不知道,区委和乡政府认为,广山村的珍珠交易太简陋,太土。如果县里允许,可以在西江乡、浦阳江北面正正规规地建造一个珍珠市场。县里知道这件事后,悄悄地在江西大桥北边看基地,搞测量,待区委和政府部门统一口径后,他们才告知詹仲华。

广山村的珍珠市场开展了2年多一点时间,第二代崭新的珍珠市场建成,其实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取名为“农贸市场”,而实际上是珍珠交易市场,有摊位130个,场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由市工商局和西江乡政府共同建设。

1987年下半年,广山村的珍珠市场人去场空。而“西江农贸市场”日益繁荣。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詹仲华木然了。他孤零零一人站在昔日广山村的珍珠交易棚下,肉痛,胸空。

他对天长叹,他少了朋友,他家吃饭的少了,他睡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一天,他去县人民医院看神经衰弱症,顺便去了城关派出所本家詹友法的办公室。

詹友法热情相劝,他为詹仲华泡出一杯茶,只身先去工作,返回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仲华,珍珠市场不办了,也不是没有路可走了。”

仲华眼大了双眼,“你有个新念头?”

“是的。”詹友法为他递上茶,“可以办一个珍珠粉厂。”

“办珍珠粉厂?谁批呀?”

“不是你一个人办,而是和县医药公司合作办。技术全部由他们负责,你出广山村的房子。这样好不好?”

詹仲华豁然笑了,“这样好,我是个大老粗,不知道球磨机、珍珠粉标准,和医药公司合作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单位。”

可是转念一想,不行,因为他不熟悉医药公司,更不知道经理叫什么名字。

詹友法安慰他:医药公司一方我会牵线,我明天就去和经理谈一谈。

大约10天后,诸暨市第一家珍珠粉厂在广山村诞生了。

由于是第一家,詹仲华的珍珠粉厂率先注册了“西施牌”商标。

詹仲华和县医药公司的珍珠粉厂一创办,一下子诸暨的老板尤其是山下湖的老板们创立了10多家珍珠粉厂。老板们在卫生局进进出出,好不威风。

他们挂着硕大的金项链,指头上套着硕大的金戒指,上身穿一件半透明的尼龙半袖,小口袋里装着一叠百元钞票。因为我们编志办和药政股同一个办公室,所以一来二去也和老板们熟了。记得有一次珍珠粉厂整顿,要砍掉几家,老板们想方设法找关系。

我当然也熟悉了詹仲华。他请我为他给上海报纸写一个“广告”,我满足了他。

1992年3月份后,我去了杭州,后又去了卫生部《中国卫生》杂志社,我再也没有见过这批当年的老板了。

我要撰写詹仲华是事出有因。2024年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10月28日马来西亚一个政府代表团参观珍珠市场,当女儿为代表团11个人员送上11个漂亮珍珠胸针,当代表团参观了光怪陆离的珍珠市场后,马方指名叫我女儿陪同。马方有人员问这个大市场是谁办起来的?女儿田甜答说是当地政府吧。女儿回答不全面,我说起先应该是詹仲华。这个我清楚。

2024年12月上旬,我忽然见到山下湖朋友何延东老板的直播,他邀请了詹仲华出现在视频中,肯定詹仲华是山下湖珍珠市场第一个“吃毛蟹”的人。后我请延东兄弟告诉詹仲华手机号,我们于是相约在我家旁边的长弄堂小饭店畅谈。

我仔细端详着他:“如同30多年前一样,只是少了一颗牙齿!”

他笑笑,朝我看看:“你也一样,年龄比我小3岁,你下颌掉了3颗牙!”

我们都哈哈笑起来。

他依然在养珍珠。因为合资的珍珠粉厂先是转制,后是因联合担保等原因以600多万抵了欠债,于是他走上了“老路”。

“有多少亩?”

“二百三十多亩。不过是2个蚌塘。”

我们握住手!

他就是抲蛇佬詹仲华!当年诸暨珍珠市场的创立人!

0 阅读:8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