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在自然界中为“水湿之气”,即指外湿。而身体自身产生的湿是内湿,主要指体内的津液聚积在一起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湿邪为病,有清浊之分,清者为湿、为饮,稠者称痰,二者同性,故常称之为“痰饮”。
一、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湿气重
一般来说,判断一个人的湿气重与否,舌苔是较为重要的体征,舌苔腻者多为有湿,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热。我们知道,脾虚生湿的主要临床表现湿为土之气,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脾虚生湿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湿邪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职,常见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烂,苔白腻,脉濡缓;还可见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湿性趋下,或见小便浑浊。若脾胃偏旺,则湿邪从阳化热渐成湿热,除脘痞呕恶外,还可见发热、心烦、大便黄、小便黄等里热表现。热蒸湿动、故汗出热不解,口渴不多饮。若脾胃较虚,则湿从阴化寒转为寒湿,腹胀腹泻,纳差,苔白腻。湿热困阻,弥漫三焦,困阻肝胆,可见身目发黄(黄疸),头发及全身油性分泌物多,舌苔黄腻。长期涉水或不慎感受外湿者,还可见周身酸痛、沉重、关节疼痛、头部昏蒙等。
二、如何祛除体内的湿气
1.祛湿食疗。食用一些健脾祛湿的食材可有效改善湿气重。如:
炒薏米:《本草纲目》记载,生薏米味甘,性微寒,归肺脾经、大肠经,利水渗湿较佳,有祛湿除风、清热排脓、除痹止痛之效,对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和风湿疼痛等效果显著。
木棉花:味甘、淡,性凉,归脾、肝、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的功效,主治泻泄、痢疾、疮毒、咯血、湿疹等。
山药:味甘,性平,归属于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固精止带、补肺脾肾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脾虚食少、体倦便溏、妇女带下、儿童消化不良、腹泻等情况。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属于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消暑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运化失常而导致的食少便溏、白带增多等情况。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除湿通络功效,可用于湿热疮毒、梅毒、筋骨拘挛疼痛及瘰疬疮肿等症。
玉米须:味甘,性平,归属于膀胱、肝、胆经,具有利水消肿、利湿退黄的功效,能够疏利小便,达到排除壅积的水液和湿气的作用。
2.祛湿方剂。药物治疗是中医祛湿的重要手段。根据湿气的不同类型和症状,中医选用不同的方剂治疗。常用的祛湿方剂有五苓散、平胃散和参苓白术散等。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五味药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适用于水湿内停证。
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功效,适用于湿滞脾胃证。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多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症状。
3.合理运动。适当的运动如跑步、健走、球类运动、瑜伽、太极等,都有助促进气血循环,增加水液代谢,加速湿气从汗液、小便等途径排出体外。俗话说胖人多湿,而胖人多半是不爱运动的。阴雨多湿的季节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困脾,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4.避免外湿。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下雨天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冒雨涉水。室内可以借助抽湿机、干燥剂、空调除湿;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洗完澡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避免外感湿邪;不要穿潮湿未干的、不透气的衣服,避免外部湿邪侵入身体。
5.穴位祛湿。
当出现湿困脑窍,浊邪不降,清阳不升,有头晕、头重等情况时,可按揉百会穴、膻中穴、肩井穴减轻症状。
百会穴定位: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膻中穴定位:属任脉,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肩井穴定位:属于足少阳胆经,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中脘穴定位: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当出现湿困腹部,脾胃运化失司,有腹胀、消化不良等情况时,可按揉中脘穴。
6.中医理疗祛湿。
背部刮痧疗法:容易受风的部位通常是人体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区域。背部刮痧可增加毛细血管的活性,利于身体散热祛湿。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榄油(起到润滑作用),从背部沿脊柱从上往下单向地刮,再沿着距离脊柱1.5寸宽的地方从上往下刮,然后再选择距离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样的方法由上往下刮,每个区域刮5~8下即可。
拔罐疗法:拔罐产生的负压作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使体内的湿气得以排出。
艾灸疗法:利用艾绒的温热效应刺激穴位,可以温补人体的阳气,阳气充足则能化掉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