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朱丽珍通讯员夏珍珍
浙江选考正在进行中,对于高三生而言,这是第一次高考,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这两天,杭州第十四中学康桥校区的资深班主任朱兴旺老师有点难熬,因为他今年的身份很特殊——不仅是毕业班的班主任、物理老师,还是一位高考生的家长。
当班主任20年来,朱老师送过一届届学生走进高考考场。关于如何送考,他很有经验,但当女儿首次进入高考考场时,他却选择缺席,把陪伴留给了班级的学生。
朱老师的选择,也是千千万万老师的一个缩影。
首考第一天,朱兴旺老师穿着一身红衣送考
一路无言送女儿去学校
对着班级学生千叮万嘱
6点多,开车送女儿到杭十四中凤起校区考场;7点不到,来到17公里外的杭十四中康桥校区,进班对学生做考前提醒。首考第一天,这是杭十四中康桥校区高三(14)班班主任朱兴旺早晨的打开方式。
经历过多次高考,送过一届届学生进入考场,但因为女儿今年也要参加高考,今年送考对于朱老师来说很特殊。
“昨晚还在抱怨,我回家太晚了,问我能不能早点回家帮她答疑。”除了班主任的身份外,朱老师还是物理老师,首考第一天第一门就是物理,学科难度比较大,考前几日除了吃饭,他基本都在给学生上课、答疑中度过,“总想着给学生多解答一两个问题,万一考试考到呢?一拖两拖到家都是8点多了。”
首考前一天,女儿下午放学在家,想问的问题整理了好几个,一直等着爸爸回家,“还是早不了,8点半多了才给她稍微讲解了一下。”
在女儿成长中,因为工作原因,这种缺席似乎已经是常态。
“她其实很少问我问题,因为我经常跟她讲,不要太依赖父母,还是应该靠自己,在学校里多问问学科老师、同学,他们更懂得她的节奏,而且也是社交能力的培养。这比回家问爸爸好多了。”但到了真正的高考考场,作为父亲,朱老师还是记挂着。他掏出手机,给记者看女儿班级群里老师发的一张照片,送考的瞬间被定格,里面有女儿的笑脸,拉近、放大,反复看,“看到她状态蛮好的,心里石头就落地了。”
送女儿到学校考试的这个早晨,朱老师回忆,车里两人好像都没有讲什么话。“她吃早饭,我没有刻意提醒她什么。”而来到自己的班级,面对讲台下的一位位学生,他又是强调考试注意事项和解法套路,又是给他们加油鼓劲,直到把他们送上考场才放心。
送女儿去高考是第一次,而像一位父亲一样叮嘱自己的学生,这已经成了朱老师的习惯。
朱老师的女儿选考物理、化学、政治,三门学科安排在首考第一天。中午11点多,朱老师的手机响起,是妻子打来的。
“学校门口的饭店很挤,顾不上他们了,他们就在那里解决。”距离上午的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朱老师早早去学校食堂吃了饭,待会他要去迎接班里的学生。
杭十四康桥校区老师送考团
66页笔记助力首考
做跟随学生奔跑的老师
“物化同选”高考志愿模式下,物理成为了被选择的热门学科。第一门考完后,朱老师收到了同学们的反馈:“有一道题型昨天刚好给他们讲解过,分析了思路和解法,很多同学感谢我押中了。”
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朱老师经历过学科的低谷、高峰,起起落落伴随着题型的变化、内容的丰富。
“从高一带到高三,以前备过的课都要重新改,课件、试卷都要不断整理。”在朱老师看来,如今的学科教学,并不是一位老师的单打独斗,更需要年级组老师们的团队支撑、合作。
在日常教学中,因为融入了多媒体等教学新手段,课堂节奏加快,内容更加充实,但学生来不及记笔记,不擅长知识的归纳和框架的梳理。
就在首考前一个半月,杭十四中康桥校区高三物理备课组的老师们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合力编撰了一本66页的高中《物理笔记》。
这本《物理笔记》站在老师们的视角,对高中6册物理教材书本的知识点、重要图形、解题方法、高考热点等等进行整理。
在6月高考前,朱老师和同事们还将完成另一本自编教材的整理,涉及重、难点知识、题型的提炼,并取名《火星计划》。
这个名字里也有朱老师对同学们的期待——能够走在行业的前沿,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朱老师所带的高三(14)班,经历过班级重组,同学们的成绩不算拔尖,但他给班级取名“精英”班。“精英并不是狭隘的成绩好,改变世界也不一定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通过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就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朱老师带过的班级,曾经的激励正在成为现实。2019届毕业生组织同学会,当初高考上了985、211的学生不算多,但他们学习步履不停,如今有一半同学考入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就像跑步,我一定会陪着他们一起跑,在学生中间,才能知道他们聊什么,跟上彼此的脚步和节奏。”对待老师这份职业,朱老师同样要求自己不断奔跑,“跑起来就不会在意风雨多大。陪伴才能更好地融入。”
朱老师给学生考前答疑
当了班主任20年
依旧学习如何跟学生相处
跟学生击掌、拥抱,首考第一天,穿着一身红衣的朱老师,看着特别喜庆,这是他给同学们的送考仪式感。缺席女儿的高考,选择陪伴班级的同学们,也换来了同学们的真心。
在杭十四中康桥校区,喜爱老师榜单上,朱兴旺老师一定榜上有名。
有同学分享了一个段子。
有一次,班里一位女生拿着一杯奶茶准备走进教室,按照学校规定,奶茶等零食不能带进教室。朱老师发现后,没有处罚女生,而是掏出自己的饭卡,带着大家到小卖部,限时3分钟挑选一样自己想吃的零食。
“女生喝奶茶,其实也是想解压,如果一味地批评处罚,学生很委屈,心里有情绪。”朱老师记得,那一次有同学买了薯片,有同学挑了牛奶,饭卡支出三四百元,“钱花的也不多,既可以让大家不把零食带到教室,又可以一起开心一下。”
开心,是朱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当了20年老师,朱老师明显感觉到一代代学生的差异,他也在不断适应、学习“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这个课题。
“学生的价值观不一样,认知也有所不同。相比以前,现在对精神文化需求比较高,除了学习成绩,他们还有艺术、体育等方方面面的追求,更加多元。”在朱老师看来,班主任的难点不在于工作时长和强度,而是对待学生、处理问题的立场和视角,“高高在上这一套已经行不通了,要投入感情,多引导和陪伴。”
朱老师考前答疑
这句话化为了点点滴滴的日常——学考前过安检,他会提议班级同学一起逛校园,在学校的银杏树、体育馆打卡留念;体育锻炼时,他会带着同学们欣赏朝霞、夕阳……小细节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
最近,朱老师在整理《叶子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他与班级学生的心理谈话,还有老师的点评、学生的期待。每一页贴上一张校园捡来的落叶。
朱老师的《叶子笔记》
灵感启发来自“叶子换饭”视频,通过雕刻一张树叶,与饭店老板交换一顿晚餐。在朱老师看来,这就像是师生之间的相处,用一张树叶交换美好和心情。
叶子文化,正是朱老师想打造的班级文化。“就像树叶成长需要阳光雨露,学生的成长也需要阳光灿烂的心情,老师用心的灌溉。”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