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推出长三角城市政要系列访谈,采访苏浙皖重点城市负责同志,共话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最近,泰州市流行起一句新口号:“到泰州,泰周到”。据说这是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在拜访一家上海企业时提出的,现在正成为泰州招商引资甚至城市形象的一个新标识。这让人不禁想起出自姜冬冬的另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号“人靠谱,事办妥”,让“靠谱”成为普陀区的金字招牌。
2024年10月,此前担任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的姜冬冬跨省履新,出任泰州市委书记。短短3个月过去,姜冬冬对这种身份的转换已经颇为适应,接受采访时,他总是以“我们泰州”开头,只有在谈到前往上海拜访、考察时,他才会习惯性地说“回上海”。
调任泰州至今,姜冬冬已多次出差上海接洽产业投资和创新资源落地。“加入上海大都市圈是泰州发展的最大势能。”姜冬冬对于泰州的未来作了这样一个判断。泰州地处江苏中部,区位左右逢源。近年来,接轨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一直是泰州发展的热词,去年,泰州正式加入上海大都市圈。“接下来,泰州将进一步密切与上海的合作联动,努力走好新时期的‘沪泰路’。”姜冬冬说。
主动接轨和服务大上海
记者:最近,您多次在上海参加活动,现在“回上海”是否有一种别样的心情?
姜冬冬:这段时间,我们到上海拜访了一系列重点项目,举办了2024泰州绿色健康产品与农业重大项目推介会,在泰州举办“上市公司泰州行”活动,邀请上海知名上市公司到泰州交流对接,泰州商务、国资委等部门纷纷到沪调研交流,可以说互动频频。泰州与上海同饮一江水,两地一家亲。每次回到上海,或是与大家在泰州相聚,我都倍感亲切、高兴与期待。
亲切是因为“小别重逢”。在上海工作多年,无论是上海的企业机构,还是人文风貌,我都非常熟悉。上海融古汇今、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始终感染、激励着我奋进。高兴是因为“成果丰硕”。到泰州工作近3个月的时间,“他乡”已经变“家乡”。作为一个“新泰州人”,我非常高兴看到上海的产业投资、创新资源扎根泰州,结出社会财富的丰硕果实。
记者:在产业方面,泰州如何持续融通,尤其是和上海建立更密切的合作?
姜冬冬:生物医药和海工船舶产业是泰州两个地标性产业。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最坚实,产销规模稳居全省前列,拥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化学药、中药重磅产品近20种。船舶产业也是实力超群,泰州重点船企造船完工量是全国唯一突破千万载重吨的地级市。但同时,产业层次总体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也带来诸多挑战。泰州力争“十五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需要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必须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在推进协同创新中造长板、扬优势。
生物医药是沪泰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早在2007年,泰州就和复旦大学共同成立了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近年一大批沪字号药企在泰州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和上海张江等生物医药发达地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主动策应上海张江,在健康数据开发、平台跨界赋能、人才资本流动、项目飞地建设等方面强化协作。另外要完善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构建“离岸研发孵化、泰州转化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积极承接上海、苏南等地科研成果外溢,推动高水平研发成果在泰转化。
对于海工船舶产业,我们将更追求质的提升,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船都”的目标,着力建设绿色船舶建造基地、产业协同发展高地。比如,着眼与上海、南通等长三角城市的船舶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708所等对接联系;争取国家级、省级船舶海工专业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等布局,加快泰州船舶产业研究院实体化运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记者:对于未来泰州和上海的关系,您有何展望和期待?
姜冬冬:泰州已经加入了上海大都市圈,泰州未来的发展,就是要主动接轨和服务大上海,加强和上海的联动与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泰州和上海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于招揽国际人才,吸引各方面的资源,上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很多加工制造,包括产业链的配套,可以放在泰州。泰州有很强的制造业基础,我们的三市三区都有各自的特色产业,比如靖江的造船、泰兴的化工新材料、姜堰的汽车零部件等。随着上海的产业扩张和外溢,我觉得泰州应该是很好的承载地。未来的泰州,要做好上海产业的承载地、上海成果的转化地、上海休闲文化旅游的目的地。我们要把泰州打造成上海的“后花园”,走好新时期的“沪泰路”。
进入上海1.5小时交通圈
记者:听说您到泰州以后,上海到泰州之间的铁路班次加密了?
姜冬冬:我来到泰州工作以后,很多上海来的领导同事、企业投资商过来洽谈。他们跟我反映,更希望能够当天来就把事情谈一谈,地方看一看,晚上回上海不影响,但现在上海和泰州之间铁路交通时间偏长,一般需要两个半小时左右。所以我们专门到上海铁路局做了对接,在现有条件下加密了班次,并尽可能优化了时刻表,希望上海客商到泰州能更加方便。新的线路图从1月5日开始执行,每天增加6个班次,最快的车次能把时间缩短到1小时50分左右。
未来随着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的建成通车,泰州到上海的通行时间将缩短到1小时,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半日工作圈”“一日工作圈”将加速形成。
记者:网上有个梗叫“环泰州高铁圈”,说的是泰州被高铁“环绕”却无高铁过境,但接下来泰州在交通建设方面将会有质的飞跃,您认为泰州应如何抓住这个机遇?
姜冬冬:很多泰州人都有一个高铁梦,可以说这个梦想正在越来越接近现实。北沿江高铁泰州段正在建设,预计于2027年建成,盐泰锡常宜铁路已于2024年12月27日开工。此外,多条过江通道和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我们还在全力推动淮泰常铁路、靖皋高铁连接线和北沿江高速公路纳入上位规划,靖澄过江通道、如常高速泰兴至如皋段、泰东线“三改二”航道整治工程尽早开工建设。到“十五五”末,泰州将基本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省内各设区市,与上海、苏南形成1.5小时交通圈,让国内外客商来泰考察、投资更为便利。
交通的跃升对泰州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想而知,随着交通的通达,到泰州来的各行各业的人会越来越多,同时对我们服务和配套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当下我们不能只沉浸在“高铁要通了”的喜悦中,反而要更有紧迫感,尽快做好自身的功课。我们要花更大的力气、用最大的力度来把泰州自身的文章做好,到时候才能展现给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的人一个更加崭新、美好的城市形象。
打造泰州新的城市IP
记者:泰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似乎在长三角的显示度不强,接下来泰州将如何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
姜冬冬:泰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同时也是一座河湖纵横的“水城”。近年来,以建设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内知名的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我们进一步放大水城水乡特色、做强湖泊生态旅游、做靓最美城河旅游、做优大江风貌旅游,不断拓展江河湖各展所长的旅游发展新空间。此外,依托盐税文化、戏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推出了梅兰芳艺术节、溱潼会船节等与泰州历史文化相关的节庆、展览和演出活动,有效提升泰州文旅知名度和吸引力。
不过,泰州的文旅始终还缺一个爆款。我们有很多类型的旅游产品,但要论名气,我们江河湖海的景点加起来,可能都不如隔壁扬州的瘦西湖。未来泰州还要在旅游“经典”“爆点”“特质”上下更大功夫,深入推动“旅游+”和“+旅游”,不断提升旅游的品牌度知名度,绘就泰州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记者:您觉得应该怎样打造泰州辨识度高的文旅名片?
姜冬冬:泰州早茶就是一个很好的名片,值得好好挖掘。以前没来泰州的时候,我没意识到泰州早茶的影响力这么大。现在我们来自上海的客人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第一次来泰州。他们跟我讲,来了以后感觉很震撼,之前没来过,不知道泰州这么好;同时也感觉很遗憾,怎么到现在才来。这说明以前大家对于泰州旅游的知晓度不是特别高,我觉得这对泰州是一个机会,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
我的想法是,先聚焦上海,定一个小目标,做好上海市场的精准对接。接下来,怎么打好“泰州早茶”这张牌,将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宣传好泰州的早茶文化,让泰州早茶走出泰州、走出江苏,让更多人以早茶为契机了解泰州,“早点来泰州,泰州来早点”。
记者:文旅之外,“到泰州,泰周到”这句口号也将成为泰州城市形象的新标识吗?
姜冬冬: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提出“到泰州,泰周到”的初衷,就是以主动服务、用心服务、高效服务为路径,打造办事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营商环境。简单来讲,就是要做到“四个到”,分别是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面面俱到,尽量做到无事不扰、考虑周全。
“到泰州,泰周到”又不该局限于营商环境。在当下,“到泰州”的各类人群,无论是投资兴业,还是休闲旅游,或是求职求学,我觉得都应该给他们提供“泰周到”的服务。如果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一旦我们做得不好,服务不到位,我们也觉得难为情。这其实是一种倒逼,倒逼我们各级政府部门提升服务能力。
很多人觉得“到泰州,泰周到”是一句口号。但口号是为实体服务的,关键在于将其中的内容真切地落到实处。相反,如果连口号都不敢提,只是做到哪里算哪里,既难以达成共识,也很难形成地方发展的正确理念。之前的“人靠谱,事办妥”,也是提了很多年,到后来才慢慢形成普陀全区上下的共识。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到泰州,泰周到”也会成为我们的共识,继而成为泰州有影响力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