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春节前投稿就有奖”……即将迎来寒假的大学生们,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收到了满屏“竞赛通知”。还有不少不限专业的“竞赛”延期一个月,等他们放假后交作品。
据媒体报道,如今市场上充斥着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的一批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竞赛,这类竞赛被称作“水赛”。“水赛”已经衍生出“竞赛生意”,机构通过收取报名费、证书费、冠名费等,获取不菲利益。“水赛”举办方宣称其所颁发的获奖证书可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下称综测)的加分项,可以与同学拉开差距。不少大学生也信以为真,参加各种竞赛,试图借此获得拿奖学金、保研的“保送通道”。
首先需要指出,参赛就有奖、花钱就能买来的竞赛证书,如果能在综测中加分,那学校的综测是极不严肃的。不对赛事的规范性、权威性进行评价,就根据学生报上来的奖项加分,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就是学校把综测当过场,助长“水赛”泛滥,也助长学生弄虚作假。
而如果学校对能用于综测的竞赛获奖有明确的规定,学生明知“买来”的竞赛证书,根本不可能在评优、评奖、保研中派用场,也花钱去买奖,这就是出于虚荣心,或者以花钱买来的奖项,去向父母交差,报告父母自己在大学里认真学习,让父母信以为真。
前一种情况,可能性较小。因为综测加分、保研评定,都是需要公示的,学生用花钱买来的没有含金量的奖项去参加综测,是很难过关的。真正有含金量的,是学校(学院)列出的白名单内的竞赛,而这类竞赛如果有卖奖行为,竞赛将失去权威性。那些公然在网上卖奖的赛事,基本是虚假赛事、山寨赛事。
对于这类“赛事”,大学生不但不要参加,还应该向平台反映、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可有的大学生还是要报名参加“水赛”,这并不是他们缺乏识别能力,而是被功利所蒙蔽。
某种程度说,他们买来的竞赛奖项,也是可以派“用场”的,一是用于包装简历、“背景提升”,由于简历不会像保研评定、综测加分那样需要公示,有的学生希望能以买来的奖项,让简历变得更好看,用于求职、申请出国留学,并认为能蒙混过关。这与有的大学生花钱去参加公益支教,获得公益支教证书一样。类似的,还有大学生走过场参加社会实践。
二是用于向父母交差,有的大学生自己在大学里不努力学习,却以虚假的大学表现“忽悠”家长,让家长出钱支持自己考研、参赛等。如据媒体报道,有大学生考研成绩很差,却编造自己考研考出高分,“质疑”未被大学录取是因大学招生不公,还带着家长到学校维权。这就是“装着”在努力学习、考研。花钱买奖的大学生,有相当部分是用买来的奖项忽悠家长,让家长信以为真。
因此,治理泛滥的大学生“水赛”,需要综合施策。既需要平台清理虚假赛事、山寨赛事,也需要治理需求,因为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首先需要大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确花钱买奖,是不诚信的欺诈行为,不但不能加分,还会因涉嫌弄虚作假而留下污点、受到相应处罚。其次需要大学生有对自己学业、升学、职业发展的理性规划,需要踏实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能指望“不劳而获”,要摆脱功利化、短视化。
另外,针对“水赛”泛滥,大学生的家长也要有对孩子合理的成才期待。近年来,很多家长都开始关注孩子进大学后的学业发展,为孩子考研、游学、竞赛投入不少经费,这也刺激部分学生的功利心态。对于已经上大学的孩子,家长要给他们更大的自主管理、自主规划的空间,关注他们的独立性、责任心培养,不能和孩子一起掉入功利的陷阱。
文|蒋理(知名教育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