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上映的高口碑国产动画电影《雄狮少年2》为观众带来了一个草根少年阿娟闯上海打格斗的励志故事,与其他动画电影不同的是,观众还能在日常对话中听到很多沪语台词——阿娟的新伙伴张瓦特、小雨经常一口“沪普”里穿插着几句沪语,阿娟初到上海时租住亭子间的房东黄阿姨、擂台下看热闹的围观群众等角色,偶尔几句地道的沪语台词,让上海观众感到亲切,外地观众也觉得很有真实感。
电影台词最终真实又生动的呈现效果离不开主创们的努力,其中担任《雄狮少年2》配音导演的付博文从第一部跟到了第二部,自然更有感情。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付博文分享了作为配音导演的工作历程,如何配好沪语以及邀请两位素人来为重要角色配音的来龙去脉。
配音导演的工作有哪些?
一般来说,配音演员只要负责把自己的角色演绎好,而配音导演的工作则需要考虑和执行的更多。付博文以《雄狮少年2》为例介绍道,首先他从导演孙海鹏手里拿到电影剧本后要对台词进行润色,台词改完后,根据剧本和截取相关对话片段组织试音,并从中选择配音演员。
“在这之前导演会给说明他心目中角色的样子,雄狮少年因为有一的底子,所以已有的角色配音演员就不用换了,这次花时间更多的是新角色,我们会和导演确认,新角色我们会根据其成长背景,在故事中的戏剧作用,以及导演希望的声音特质来进行试音。”
等试音结束,主要角色的配音演员都确定后,只要故事板(分镜头草图)一出来,就可以进入到围读环节了,然后就可以进行预配了,即以现有的故事板画面进行配音。
随着动画制作的推进,配音导演会带着配音演员进行一些补配(台词调整,故事版镜头调整)以及最后的终配。“因为我们预配的时候,有些角色可能还没有那么完善,可能有更多的信息在后面会出现,比如电影里的’四大金刚’,所以我们会单约一些配音演员进行补配。等画面信息更全了,相当于看到跟最终电影画面比,既没上色也没上光,还是灰模程度的时候,我们会推进终配,终配也就是包括群众的戏,街道场景的戏就都出来了。这一次打戏是最后出来的,”
付博文回忆,整个配音工作在上海和北京两地进行,时间跨度也很长,从2023年3月开始到2024年11月临近电影上映前结束。
主要新角色为何选素人来配音?
《雄狮少年2》中,阿娟来到上海遇到了两个新朋友,即上海爷叔、民间武术高手张瓦特和上海姑娘、拳馆继承人小雨(王朝雨),陪伴他一起迎接新挑战。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给这两个重要角色张瓦特、小雨配音的王一郎和蔡欣然其实都是素人,并非职业配音演员,《雄狮少年2》则是他们人生的配音初体验。
为何会选两个素人为主角配音?付博文透露,考虑到角色设定和真实性,最初选角时就是想找能讲沪语和上海普通话的本地人,参加试音的配音演员演绎都没什么问题,但导演希望声音更“素”的同时,更有特点一点。
这时候,曾在新东方工作过的付博文想到了他的两位前同事王一郎和蔡欣然,因为当过老师,上过大课,众人面前说话不怯场,于是付博文找到两人录了两段台词,与其他专业配音演员的试音一起发给导演孙海鹏,很快就把角色定了下来。
“像蔡欣然的声音很特别,比较抽象的形容就是,甜里带着咸,让人过耳不忘,而且这个声音在曾经出现过的影片中没有过,很有特点又很上海,就选了她来配小雨。”
素人来配音的最大难点?
相比于专业配音演员,邀请素人来演绎部分重要角色对于团队来说其实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得从头开始并高效率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配音速成。
“他们都非常努力,蔡欣然其实配之前非常紧张,也准备得特别充分,比如她在进棚的时候就已经把所有词都背下来了,那么长一大段的词都背得一字不落。”
在付博文看来,素人为电影配音往往会面临两大难点,第一是要让素人自己相信这个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他们得相信并自然的说出纸上这些台词,你不能仅仅是读出来,你得按照角色的性格特点把台词自然的说出来。”
另一大难点就是在较大情绪起伏的戏上,素人可能会比较吃力,哪怕一个反应或者短句,可能配一次两次都不够,有时候得重复二三十遍不止,得一直找角色的那种“劲儿”。
“比如短时间内经历喜怒哀乐,其实对于素人来讲,正常情况下情绪不会在短时间内有这么大的起伏,他可能自己性格是比较内敛的,平常不怎么说话也不会咋咋呼呼,很低调。所以当我们进行表演的时候,我除了需要注意既定的制作进度,虽然电影的时长两个多小时,但故事的时间横跨好几个月甚至数年,所以在大起大伏的时候你情绪得起来,好不容易起来了你还得回去,这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专业配音演员可能已经非常习惯这样的工作环境,但如果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一直呆在一个小屋子一直创作,在很长的时间录制跨度里要保持声音状态,松弛有度,各方面压力都会很大。
如何平衡普通话和上海话台词?
从最终成片来看,其实影片里的沪语含量并没有特别高,很多地方也都是带口音的普通话,如何让上海观众和不熟悉沪语的观众都满意,创作团队在制作过程中做了很多考量。
他们会反复斟酌沪语、普通话的使用范围和配比,沪语要原汁原味,但也不能影响不熟悉沪语的观众理解剧情。
剧本是按照普通话写的,有些词换成沪语会不顺口,所以付博文也听取了王一郎和蔡欣然等上海本地人的修改意见,让台词听起来更自然、地道。
付博文虽然不是上海人,但家里有上海亲戚朋友,所以他也会拿着一些台词去请教,请他们看看这句台词说出来费不费劲自不自然。
在确定有些台词是否要用沪语来表达时,主创也会分析台词的重要性,不是那么重要、不影响整体剧情的用上海话,很重要、听不懂会影响剧情理解的,就用带口音的普通话。
比如张瓦特说”死马当活马医,有匹马伐”,这句话最初是想完全用上海话来说的,但后来付博文担心这样说可能会让不熟悉沪语的观众听不懂,一时反应不过来造成跳戏,本来的设计也就适得其反了,所以他让王一郎带着浓浓的上海腔和嫌弃把“伐”这个字重点表现出来。
“这个上海话里独特的发音再加上声音上的疲惫,效果就出来了。其实一郎哥当时录的时候已经到凌晨3点多了,嗓子真的是角色应有的那个状态。”付博文回忆道。
堂堂正正做人
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