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韬扬中信建投证券军工与新材料团队首席分析师
任宏道中信建投证券军工及新材料组联席首席分析师
王春阳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员
郭枫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员
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提出要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这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卫星互联网作为利用卫星星座实现全球无缝连接的互联网形式,相较于地面互联网,具有覆盖范围广、跨洲际通信时延低、支持大规模灵活通信、建设成本低,并能在应急等特殊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的优势。尽管在频谱效率、峰值速率、网络时延方面尚不及5G,但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系统互补融合”的定位已逐渐清晰,其与5G的融合发展更是被视为未来6G网络的关键支柱。
国际电信联盟已提出多种卫星互联网与5G融合的应用场景,而6G则将具备“泛在互联、普惠智能”(即:实现万物互联,让智能服务惠及全民)等典型特征,其中星地融合是实现这些特征的关键。卫星互联网在军民用领域的应用广泛,市场空间广阔,预计到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6.92亿元,2022年至2025年的年均增速预计保持在12.4%。
然而,卫星频轨资源的稀缺性成为制约卫星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低轨卫星的频率和轨道资源遵循“先登先占”原则,多个航天强国已向国际电信联盟申报了巨大规模的星座计划。美国已占用低轨卫星通信的黄金频段,我国申请的频段则频率更高、可用频段更大,不过由于雨衰(指电波进入雨层中引起的衰减)较大以致对信号接收器要求更高。
在通信卫星领域,我国低轨卫星的建设相对滞后于高轨高通量卫星,但天通一号卫星等GEO卫星星座已被各行业广泛应用。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29年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
未来,我国卫星制造产业的需求将集中在新型卫星互联网星座构建及对传统卫星的更新上。卫星互联网产业上游制造是卫星应用产业的空间基础设施和拓展市场的关键基础。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叠加传统导航、遥感等卫星应用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构成了核心增长力。
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已成为卫星互联网商业的重要领域,华为、美国SpaceX等国内外巨头正加速布局。华为Pura70系列手机中,除基础版外,其他三版均带有卫星通信功能,采用北斗卫星+天通卫星通信方式。2024年,华为和SpaceX也分别推出了具备手机直连卫星功能的产品。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上游卫星制造端和火箭发射端正率先发力,中游卫星测运控和地面设备领域也在逐步发展,下游卫星数据应用则是一片蓝海市场。随着商业航天领域催化剂频出,政策端、火箭发射端、企业端和产品端均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有望加速发展。
在卫星制造端,量产逻辑的转变和成本控制成为关键。我国需要从传统工匠逻辑向量产逻辑转变,提高卫星的低成本制造和高产能,以解决海量巨型星座的组建问题。同时,随着产业链上游收入规模扩大,利润率有所下滑或为未来趋势。
在卫星测试环节,随着通信、导航、气象观测等需求的不断增加,全球卫星数量迅速增长,测试环节企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量产趋势下,卫星测试环节的边际成本低,盈利弹性更大。产业链中下游将随着卫星星座建设同步建设,应用端配套空间逐步扩大。航空、海洋等传统领域有望率先发力,而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的成熟度高于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并有望进一步完善。
此外,受益于卫星星座建设加速,我国航天发射量有望创造新纪录。民营商业航天也已进入第二代产品研发的关键时期。但是,民营商业航天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需要花很长时间,而投资的人希望快点看到回报,这个矛盾还需要想办法解决。(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