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痛心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温州57岁民警出差办案时牺牲,半生献给刑侦

钱江晚报 2025-01-09 09:33:16

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鹿公宣记者杨云寒

1月7日,浙江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区分局民警徐忆东在外地出差办案期间因突发疾病,不幸因公牺牲在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前夕,生命定格在58岁。

徐忆东,1966年出生,1990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一直在鹿城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工作,曾获个人嘉奖6次,3次被鹿城区公安分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被浙江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千名好民警。

“每次出差,他习惯带上馒头,可以简单解决一餐。”作为他的出差“老搭档”,郑威特常常看到徐忆东把馒头放到旅馆房间的窗户前,说是通风就能多放几天。

不知情的同事曾调侃他“太节俭了。”

但徐忆东心里门清,押送全程,他们不能离开嫌疑人,即使轮流去吃饭也可能有风险。

对他来说,两个风干的馒头和几片胃药能让自己状态稳定,是最扎实的“干粮”。

2017年6月下旬,为了尽快调取一起盗窃案件的关键证据,徐忆东要前往江西出差,当时的他脚伤还未痊愈。

“这个案子是我负责的,只有我最清楚情况。”他揣着几个馒头就坐上最近的一班大巴车过去了。

当时,江西多地遭遇洪水,桥梁冲垮、道路塌方、高速封道……意外情况频发。

徐忆东带着同事一路颠簸、绕道、等待,饿了就啃个馒头当顿饭,到达目的地修水县时,已是近20个小时后了。两天后,当队里同事上班时,发现徐忆东已经在单位整理证据。

“忆东大哥总是这样雷厉风行。”刑警张翔说,大哥的速度和效率让很多年轻人自叹不如。

34年奔走在破案路上,徐忆东把半生献给了刑侦工作。临近退休,他却倒在了出差路上,再也没能回来。

“我是刑警”,这是徐忆东最初的梦想。

1990年从温州警校毕业后,他主动申请,成为了鹿城公安刑侦大队的一员,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他干过内勤、做过技术、摸过线索……他所做的全部工作,似乎都是为了冲在斗争一线的战友服务。

勘查现场枯燥费时,而且高负荷、连续作战、随时直面残酷现场环境,最后还不“出名”。

可是徐忆东却干得有滋有味,他能精准把握案发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蛛丝马迹固化可靠证据,为队友指明侦查方向。

“案件现场,他冲得上去,结案后他又最能沉得下来。”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

徐忆东还负责对全局刑事案件受立案和破案数据进行手写统计。

“每个月要经历上百个现场、几千份文书,他整理得清清爽爽,无一纰漏。”在老同事杨枫的记忆里,徐忆东很少站在聚光灯下,“案件里面看不到他,但是又少不了他。”

彼时,辖区内盗窃案件高发,受限于当时的侦查条件,案件苦于线索中断一时没有进展。负责搜集情报的徐忆东靠着他的铁脚板,挨家挨户走访询问,从中抽丝剥茧,形成有效线索,案件得以成功告破。

“忆东有他的‘独门秘籍’,总能从辖区群众或是小摊小贩那里了解到关于案件的蛛丝马迹。”这是杨枫对徐忆东最为清晰的记忆。

就是凭借这个“独门秘籍”,徐忆东先后参与侦破了“2007年在市区开面包车抢劫女性团伙”等一批大案要案。

随着时代进步,侦查模式也在不断迭代,徐忆东在年轻的“后浪”中显得也不那么“厉害”了。可他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在“配角”的身份里一如既往用心做事,用一次次的帮战友值班、一趟趟的同战友出差,为刑侦工作默默奉献。

他的妻子曾说他:“你的忙,完全是‘自找的’。”

可徐忆东不这么想,他从警之初,他的老师也是这样,为了能让他专心办案,不遗余力地帮他把其他工作安排妥当。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徐忆东一直记到现在。

0 阅读:5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