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钱江湾
湖光似古书,久阅仍常新。一段时间没来西湖南线了,挺想的。沿南山路一带,依次座落着长桥公园、学士公园、柳浪闻莺公园等景观组合,呈狭长的条形状,多少次我驻足这一带,凝眸湖上的一叶叶扁舟翻开西湖新的一天。
在柳浪闻莺公园的右侧,有一条幽静小路,树着一块导示牌,叫“林霭漫步”,名字起得非常富有兴味。它指的就是通向东边的林中小径吗?还是对这一带景观的一种诗意概括呢?在我看来,徜徉于西湖南线每一条绿荫小道,何尝不是在林霭漫步?林霭深处的众多人文景观,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组成了南线颇有魅力的游历体验,春秋两季自不必说,即使是严寒的隆冬,也有这个季节里特有的清冷之美,每一次来都有惊喜的遇见。
长桥与雷峰塔隔湖相望。桥因塔更富意境,塔因桥更为亲和。而桥一端的夕影亭好像是塔与桥连接的绝妙媒介。这亭子上有楹联写得好:“金刹重新辉夕照,斜阳一抹影雷峰。”在长桥岸边,透过夕影亭拍落日的余晖映照雷峰塔的那一抹景象,是多少人乐此不疲的美事。
这长桥原本是纪念南宋时忠贞不渝的一对恋人,因为自由恋爱遭家人反对双双投桥,后人将此桥称为双投桥就是蕴含此意。凝视此景,我觉得长桥曲而不长,似可通遥远的南宋;曲桥之上的悲伤已荡然无存,只承袭了无边的风月。昔日的泪洒相思地,早已是今日的心心相印处。
每每从这里路过,我总忘不了停下车来,飞快地照一张“桥、亭、塔、湖”四元素的保留照,有没有夕阳早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几绺红梅含苞欲放,飞扬在高高的雷锋塔前,对着湖光呈现娇嫩而腼腆的浅笑,似乎还在风里等待,是在等待春风一声深情的召唤吗?
邻近长桥的“水南半隐”,名字余音袅袅极有想像空间。许多老底子的杭州人对此也不怎么有存在感,我曾问过好几个朋友,他们都一脸的茫然。原来这是南宋爱国文人郑起父子的宅第,他们曾在此闲居作诗作画,因地处长桥之南故名“水南半隐”。如今已成为画艺交流为主的文化沙龙。一半飞扬于空中,一半隐藏于草丛,“水南半隐”营造了一种俊秀隽永的意境。
透过隔离线外广袤的黄草地,看到隆起的坡地上只露出个“头角”,那就是屋顶的露台餐吧,只有绕过半周到临近西湖的一面,才清清楚楚地看到上一层椭圆形的建筑。坐在这里一边长桥揽胜,一边艺林徜徉,想想都觉得畅快!
这一带沿湖景观叫学士公园,地处古时候的清波门下。清波门是杭州十大古城门之一,在北宋时就已经建成了,陆游《夜泛西湖》,曾写下“骑马出暗门”之句,记述的就是途经清波门的游记。《新白娘子传奇》的插曲中就有“相逢恨晚分别早,离愁萦绕清波门”的词句。相传宋时有学士在此隐居的,所以今人取了学士公园的名字。实际上在南宋时学士公园与柳浪闻莺是融为一体的,都是御花园“聚景园”的组成部分。
园中种植最多的就是水杉树了。密密匝匝的树木直挺挺的,高插云霄,身上早已脱掉了许多毛绒绒的橙黄色羽叶,只露出高低不一的枝桠,相互交叉缠绕在一起。林中有一口几分形似葫芦的池塘,浮萍被绳子拦截成一块块的,很像绿中泛黄的厚地毯。这池塘只因岸边有三株娉娉婷婷的红梅树,于清澈的水影中,像是留在倒立的杉林映影间的红色吻印,本来样貌一般的水景因此而变得生动了。
说不清几次去灵峰西溪,将那万紫千红的梅花看遍。这摇曳于水边,寂寞开无主的零星几枝梅花,尤其惹人怜爱。我曾在前年的一个早上来此赏梅。凑近过去,将绿萍作为背景,对着梅影一通细拍。两个背着大炮筒的长者路过,看我这么专拍,也各占了一株旁若无依的孤梅开始左顾右摄。不一会,小池成了一群人摄梅的竞技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谓的风景,因大家的认同和共鸣而显得更加精彩。
市民林建在一座临水的假山上。那上面种着几十株桃树。春天来临之际,那一片灼灼其华的桃花绽放在芳草鲜美的池边,周边有飞角翘天的凉亭,有横亘于南北的茅棚,这样轻轻松松,不用出城郊,就能秒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意境,一定让许多好摄之友惊呆。时下虽然还是隆冬数九之际,水边那一片亭棚相望的清冷之气,隐隐透着南宋山水画的气息。
在清波桥河下幽静的丛林中,座落着几处遗世独立的小别墅,有的如中世纪的古城堡,有的则是江南袖珍园林,它们大隐隐于市,不显山不露水,夏日树荫葱茏基本上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只有在这个叶枯草黄、骨格清朗的时节,才看得到它们外在的容颜。
旧时叫夏家花园,现今作为柳莺里宾馆,坐拥湖畔之胜,早已声名显赫,就不必细说。眼前的这一处丛林私宅让人好奇。原来它就是曾任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陆军上将周嵒(yán)的旧居,雅号“维新堂”。周宅前面临水可赏梅景,后可眺望西湖风光,周围被茂密笔挺的水杉掩映,是一处相对隐秘的名人故居。尤其站在小池塘畔凝神打量,城堡精致古朴,很富有年代感。清波桥河下这一带,是年轻人拍婚纱照的网红打卡地。密林中的老式建筑,配以水榭亭台,沿小桥流水,看草木俊秀,一股妥妥的民国风扑面而来。
猩红色连廊耸立的罗马广场,一下子将我的视线从遥远悠久的宋韵画意中撤出来。它是学士公园的核心,建筑大气雄伟,西式布局中巧妙揉合了一些中国原素,用传统的粗犷柱廊围合而成,貌似罗马高架水道桥,给西湖南线风景增添了异域风情。
跨进柳浪闻莺大门时,我一如往常的蹑手蹑脚,悄然无声,怕惊动了沉睡的翠莺。这个季节光凸凸的枝桠上自然没什么翠莺,但它们好像时时刻刻停栖在我的记忆中。除了近年新移植的柳树,两侧的老树一棵棵都变得瘦骨嶙峋,活像一个个老精灵,没有几个游客喜欢在树下流连。我想,何不趁人迹稀少的时候,给这些早已到了古稀之年的垂柳拍些老来福的寿星照留作纪念呢?我从大门沿着鹅卵石御道,停停拍拍,似是与这些“老人”叙说走过的悠悠岁月。
“清照亭”孤零零地肃立在林间,如果不是事先做好的功课,很容易被忽略了。亭子里也没什么人,更显得寥落。李清照晚年饱尝离愁别绪和战乱之苦,曾寓居杭州清波门穷困潦倒。都说言为心声,词中人杰的她面对西湖湖光山色之美,居然没有一首关于西湖的作品传世!我走过清照亭时,故意哼起一首老歌,怕写过“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人李清照会觉得寂寞。
丛林中不时可遇几处白墙黛瓦的民居,如三训堂,周氏老宅等。房子古朴典雅,透着百年沧桑。它们从安徽整体迁建而来,一般两居二进结构,砖雕门楼,烽火高墙,呈现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屋外三两株腊梅花漫天飞舞,往里面瞧感觉庭院深深深几许。品了“湖鲜”,再来尝尝这些老宅的“山珍”,也别有一番风味。
湖山有幸伴英灵,西湖周边有许多名人之墓,如苏小小、武松、张苍水等。位于南线的丁鹤年之墓亭,沐无边湖光,拂梅香柳影,与造型圆通别致的会芳亭为邻,占尽地利物华,却常被人忽视。丁鹤年是明初著名诗人、十大孝子,他以73岁高龄回浙江老家为母守灵17载,这在当时可算是不可多得的道德楷模了。即使时至今日,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也理应继续闪烁他的孝悌之光。
闻莺馆占据了湖畔的C位,登临斯楼,既可远眺湖光粼粼游船点点,也可侧耳倾听婉约的莺啼燕啭,在此品茗观景是行旅一大雅事。我站在馆中往西湖边看,枯黄的草地和精瘦的柳树交织,湖水边行走的游人,都成了剪影一样的人物。正在我发呆之时,楼下一层的水池中悠扬的乐曲传了上来,特别的耳熟,我还以为是这下面有专门的乐曲播放!走下去一看,原来这“百鸟朝凤”的音乐是一位穿着黑色羽绒服的师傅独奏的,底层水池的回音效果非常神奇,“吁吁”的乐声似百鸟在翩翩起舞。
穿越清冷的湖畔小径,总有一抹暖意不期而遇。慵懒的花猫嬉乐于林霭,旁若无人,让游客摆拍。洗尽铅华的垂柳被茶花簇拥,那是严冬里难得一见的笑靥。当我走近一间林中茅舍,想坐下来喝杯热茶想热热身的时候,小扣柴扉久不开,以为这家店临时歇业了,不料内院子里居然有一个值守老头躺着打盹,他被我惊醒后,非但没有半点不快,反而递给我一杯热腾腾的绿茶。半杯水喝下去,觉得全身热乎起来。
翠光亭是靠近钱王祠的西湖赏景亭,也是当年南宋几位帝王携嫔带妃游览西湖的御码头。这一带垂柳依依,柳影吻波,是我心头的最爱。翠光亭的亭柱上有一副楹联:“翠柳翻晴空,莺穿树色千重翠;光风拂烟水,棹举鳞波万点光。”点出了翠光亭在湖光山色与翠柳依依间,为西湖增添了雍容华贵的气韵,也为西湖南线增添了一处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
在西湖诸亭中,此亭令我十分喜爱,如果说要推选心目中最喜欢的西湖十亭,我想它和集贤亭都是名列前茅难分伯仲的。漫步此间,放眼保俶雷峰双塔,如洗似画,倒映水中,显示出冬日里那份应有的沉静。今天的阳光给力了许多,翠光亭沐浴在一片迷人的蓝调中,湖水中的小石塔,漾漾泛着微澜,近挽古亭远揽宝塔,露出沁心的模样。几只倦鸟很配合地立在木桩上,就是纹丝不动。看着一位穿海蓝冲风衣的游人那一份凝眸湖光捕捉画意的专心劲儿,我似乎从水影里瞧见了痴迷的自己。
在南线的林霭漫步,咫尺春日桃花夹柳的湖滨,比邻斑斓伟岸的南山路梧桐群像,杉林密布的林荫小径,一路上的遇见竟然让我忘却了清寒,冬日的一丝丝光影,投射在修长的杉树林中,散落在清澈的池水中,阳刚中透着柔和之美。仿佛饱餐了湖光大宴,经历了时光浮雕,刚好开启轻音乐,在林霭低垂中细细品味,在曲径蜿蜒中漫卷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