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9日报道(文/罗鑫)时隔十多年,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首都博物馆再次迎来希腊主题展览。来自希腊境内14家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的270件(套)藏品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北京,亮相“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览(以下简称“希腊人”特展),带来一场关于古希腊文明的文化盛宴,搭建起一座中希文化交流的桥梁。
希腊文化部秘书长乔治·迪达斯卡卢说:“文化合作使得两国的艺术品和文化能够跨越国界、相互交融,这场面向中国观众的展览将大大加深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成为两国文化合作的典范。”
勾勒古希腊文明轮廓
走进首博“希腊人”特展,象征银河的灯带、众神居住山脉的喷绘、仿真橄榄树与对古希腊各文化诞生地进行标注的地图等,一起勾勒出古希腊文明的轮廓。
据介绍,本次展览展品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5800年希腊新石器时代至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代,主要分为序章、爱琴文明、城邦兴起、古典时代和文化远播等部分,旨在全景式展现古希腊悠久的历史文化。
首都博物馆展览部副研究馆员、“希腊人”特展策展人邵欣欣介绍说,公元前3000多年,基克拉泽斯文化出现在位于爱琴海的基克拉泽斯群岛上,它是古希腊最早的文明--爱琴文明的前奏。基克拉泽斯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是人物小雕像,它们的形态别具一格,是希腊远古艺术的杰出代表。曲折的轮廓、严谨的几何结构……两件出土于基克拉泽斯群岛的屈臂女人像在展柜里静静伫立,散发着抽象的美感。
基克拉泽斯文化之后,位于希腊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也被称作克里特文明--出现。这是希腊爱琴海地区的早期青铜文明之一,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著名的米诺斯王宫遗址见证了米诺斯文明曾经的辉煌。迈锡尼文明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00年,以巨大的宫殿、城墙和贵族墓葬著称,留存下来的文物艺术品也有着高超的工艺水平,成为希腊青铜文明的代表。
展厅内一处展示装置上,克里特线形文字A、古希腊线形文字B、中国甲骨文被雕刻在同一块“石板”上。“米诺斯文明时期出现的线形文字A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数字等部分组成,至今尚未被破译。古希腊线形文字B和中国甲骨文几乎同时期出现,是希腊语的一种早期形态,对它的破译和研究提供了有关迈锡尼时代职业分工、社会阶层、贸易以及商品生产制造的宝贵信息。”邵欣欣说。
迈锡尼文明崩溃以后,希腊历史进入一段相对沉寂的时期,被称作“黑暗时代”。因相传是诗人荷马生活的年代,也被称为“荷马时代”。此后的古风时代,时间跨度大约为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是希腊各城邦逐渐形成的时期,也是造型艺术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东方文化通过贸易交往对希腊艺术产生了影响。
希腊古典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前5世纪初至公元前4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的希腊充满了战争和冲突,但却在文化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以帕特农神庙为代表的古典建筑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同时期,希腊还诞生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著名人物。
希腊古典时代晚期,位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国力迅速壮大。亚历山大大帝建立起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宣告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世界历史发展带来新篇章。
两大文明遥相呼应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都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为后世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两大古代文明几乎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交相辉映。
据专家介绍,在亚欧大陆两端,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数千年前就隔空“呼应”。
“从米诺斯文明到希腊化时代,希腊不同时期几乎分别与中国多个朝代的时间段相‘对应’。”邵欣欣说,“有的历史时期甚至比较‘严丝合缝’,比如迈锡尼时代与商朝。”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博物馆硬件设施提升,策展、布展力量增强,国内观众文化素养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展览落地中国的博物馆。中国观众在观看国外展览、感受国外文明魅力的同时,能反观自身文明,体会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历史脉络。
在一个独立展柜中,一把年代为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带有雕刻装饰以及圆形轴孔的双刃斧吸引着众多参观者。“作为米诺斯文明长期使用的象征性符号,这把青铜双刃斧和中国的青铜钺有几分相似,但是双刃斧的符号会以多种形式和材质来表现,比如金属制品、陶器、珠宝和大理石制品等。”邵欣欣说,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标志,也有人认为它被用来标记一些神圣的地方。
随着2025年农历蛇年的临近,古希腊文明中包含蛇元素的文物也受到关注。从迈锡尼时代的印章戒指、印章石,到几何风格时代的陶瓶、古风时代的首饰,再到古典时代的雕像等,蛇元素为古希腊文明更添几分神秘色彩。从这些文物可以管窥古希腊人的信仰和精神世界。
一枚金戒指上,图案上部主要区域是一对公羊,每只公羊都位于一个蛇形结构框中。一枚红玛瑙印章石上,刻有迈锡尼人信仰的“百兽女主”波特尼娅,在波特尼娅上方升起的是代表神圣的蛇框图案。一个几何纹双耳瓶的提手上部有浮雕长蛇,一个银手镯衔接处是两个蛇头装饰相对。一座还愿浮雕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拄着一根手杖,手杖上盘着一条“蛇”。
“蛇的形象在古希腊文明中有多重内涵,有的跟神有关,有的与‘重生’有关。”邵欣欣说。
历史人物纷纷“亮相”
从雅典娜、宙斯的头像,到阿伽门农、亚历山大等帝王的面具和雕像……在这场以“希腊人”为主题的展览中,“人”是绝对主角。
特展中最受关注的明星展品莫过于“阿伽门农金面具”复制品,金面具生动反映了墓葬内逝者的面庞,由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宫廷御用艺术家制作。
据介绍,金面具由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于19世纪后半叶发现。他受到《荷马史诗》所述内容的启发,在土耳其和希腊的多地展开调查,发现了特洛伊遗址和迈锡尼遗址,从而揭开了迈锡尼文明的神秘面纱。
展厅内,一幅迈锡尼城堡复原图还原了当时的情景。高高的山上,离居址不远的地方就有圆形石墙包围的墓圈。邵欣欣说:“墓圈不在外边的旷野上,而是在城里边,说明当时军事方面的斗争比较频繁,因此将墓葬放在相对安全的城堡附近。”《荷马史诗》里提到,阿伽门农是迈锡尼的国王,是整个希腊联军的统帅。不过,经考证阿伽门农率领希腊联军攻打特洛伊的事情可能发生在迈锡尼文明晚期,出土“阿伽门农金面具”的墓圈是迈锡尼文明早期的。因此,这个金面具应该属于另一位迈锡尼的国王。
亚历山大大帝对古希腊影响深远,他的形象曾被“神化”。展览中有一件亚历山大大帝的大理石头像,佩戴着一个祭司专用的“发带”,代表其与神沟通的能力。
“经过东征西讨,亚历山大大帝宣告希腊化时代的到来。”邵欣欣介绍,在希腊化时代,“通用希腊语”从欧洲远播至埃及和印度等地,艺术和科学获得交流。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
2025年是北京和雅典建立友好城市关系20周年。北京是“双奥之城”,奥运会圣火就是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的赫拉神庙前取火的。展览中设置的赫拉神庙景观展现着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的日常”:黑陶涂油瓶、青铜刮汗器、青铜铁饼、持标枪者浮雕、马车比赛石雕基座等。
首都博物馆展览部馆员赵雅卓说,2008年,首博办过古希腊竞技精神主题、雅典奥运会开幕仪式道具服装主题的展览。而这次展览将古希腊文明的各个时期串联起来,对于首博来说尚属首次。
希腊文化部长莉娜·门佐尼表示,希腊和中国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两国人民都满怀崇敬之心来保护他们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两国关系更加稳固,多个层面的交流合作取得快速发展,其中文化领域显得尤为突出。
“首博策划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系列展览,积极主动发挥博物馆在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中的独特作用。”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说,本次展览得到了希腊方面的鼎力支持,包括严谨的学术指导、专业的布展协助等,期待中希未来开展更多、更深入的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