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徂徕山前马头山上,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碑建于1988年,高23米,用573块泰山花岗岩石精砌而成,正面镌刻着“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12个镏金大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徐向前题写;背面刻有当年参加徂徕山武装起义的老战士、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撰书的碑文,讲述着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雄壮故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守,国民党80万大军向南溃退,战火很快烧到山东。日军第五师团3万多人,分两路渡过黄河,于12月27日侵占济南。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10万人马不战而逃,途经之地洗劫一空。日本强盗的铁蹄长驱直入,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大好河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齐鲁儿女只有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卖国贼展开殊死搏斗,才有光明的出路。
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关于发动武装起义,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决定在全省发动、组织抗日武装起义,并且决定省委直接领导徂徕山起义。
省委为什么要直接领导武装起义呢?目的是创立山东抗日根据地,闯出一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路子,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并用以指导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和开展游击战争。
为什么选择在徂徕山发动武装起义呢?一是战略位置重要。“徂徕山处于全省腹地。它北依泰山,南靠蒙山,东临莲花山,西近津浦铁路;内有群山可屏,攻守兼宜。”“占据徂徕山,可以控制北面的泰(安)新(泰)、泰(安)莱(芜),南面的新(泰)汶(上),西面的泰(安)汶(上)几条公路和津浦铁路等交通命脉,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二是徂徕山地处鲁中山区,起义一旦爆发,便于及时与其他战略游击区联络,相互支援。三是这一地区党的工作基础较好。1926年3月第一个中共泰安党支部建立后,中共大汶口特支、中共萃英中学支部、中共省立三中支部等相继建立,1937年8月泰安临时县委成立。四是群众基础好。山东省委早在泰安成立了六区区委,迅速发展了大批党员,成立抗日救国会,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鉴于这些优势,山东党组织决定在徂徕山发动武装起义,并对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这个时候,韩复榘退却,国民党地方政权垮台,而日军立足未稳,山东出现政治权力真空,省委预计的起义时机来临。12月27日,省委在篦子店召开黎玉、洪涛等10人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根据急剧变化的形势,研究确定了起义的具体部署,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1938年1月1日,从各地赶到徂徕山参加起义的有160余名抗日志士,他们中有赵杰、洪涛、廖容标、韩明柱等红军干部,有黎玉、林浩、景晓村、武中奇、武思平等山东省委干部,有被国民党逮捕获释的共产党员,有泰安县委成员,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部山东省队队员,有平津流亡学生和当地学生,有国民党溃兵,还有当地的农民。其中,农民有100多人,年龄最小的仅13岁。他们穿的服装各式各样,有穿棉袍的,有穿大褂的,有穿制服的,还有个别穿西装的;手里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有步枪和匣子枪,有“汉阳造”也有“老套筒”,还有大刀、长矛等等。他们高举绣有镰刀、斧头与“游击”二字的红旗,聚集在徂徕山西麓的四禅寺,举行庄严的起义誓师大会,宣布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由洪涛任司令员,赵杰任副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林浩任政治部主任,马馥塘任经理部主任。
四支队从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就按红军的传统进行部队建设。一是把支部建立在连上,以确保党对军队的领导。在部队建立党的秘密支部,把党员组织起来,分配到班排里去担任政治战士。政治战士这一职务的设置,在红军和八路军里都没有先例,是四支队根据当时部队情况设立的。政治战士在部队里相当于排长的级别,他们与其他战士同生活同战斗,起带头作用,对战士做政治工作,发展党员。二是成立宣传队,在战士和群众中宣传抗日。宣传队主要由女“民先”队员及救国会女青年组成,她们到各中队演“活报剧”,教战士们唱歌,帮助缝补衣服,站岗放哨,鼓舞士气。四支队下山后,在与群众建立密切联系方面,宣传队女战士发挥了较大作用。旧中国农村封建礼教意识浓厚,女子很少抛头露面。起初,有些村民看不惯宣传队员,但又觉得好奇。怎么打破这一僵局呢?女宣传队员们到村里演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完戏后,就跟村里的老大娘到家里去,一边帮干活,一边跟她们拉家常,很快就和村里的人熟悉起来。有些老大娘认她们作干闺女;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见了她们也不跑了,有的青年妇女和她们拜干姊妹。她们走村串户,宣传抗日,发动群众,为部队扩军、驻防、筹集粮款铺路搭桥,成为军民联系的坚固纽带。三是成立募集队,解决部队穿衣吃饭枪支等问题。四是进行军事训练。由红军干部洪涛、赵杰等有带兵经验的人负责,训练战士如何利用地形地物、站岗放哨、瞄准射击、投掷手榴弹等,学会基本的军事技术和打仗本领。五是注重政治工作,提高战士们的思想觉悟。组织战士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罪行,教育战士懂得“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的道理;分析抗日战争的前途,使战士们消除受反动宣传影响所产生的恐日悲观情绪,树立抗日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进行“我军为谁打仗”教育,向战士说明,第四支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队伍,是穷人的队伍,是真正抗日的队伍,不同于那些欺压群众、不抗日、假抗日的国民党的军阀军队和土顽的反动武装势力;批驳反动派对共产党、八路军和四支队的造谣、诬蔑,消除它们的影响。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共产党的部队是人民的部队,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教育战士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帮助群众,不侵犯群众的利益。出色、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部队一开始就建立在以毛泽东同志建军思想为指导的基础上,使部队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抗日队伍。
1月下旬,四支队在寺岭成功伏击日军,毙伤10人,击毁汽车1辆。首战获胜,让部队战士认识到装备精良的敌人看似强大,实际上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同时,也向日军宣告了中共抗日武装的存在。2月18日,在四槐树村用地雷炸毁日军汽车2辆,毙伤日本鬼子40余人。在老百姓眼里,八路军同光吃粮不打仗的军阀部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日寇侵入山东时,国民党的十几万军队不放一枪,望风而逃,而八路军第四支队虽然人数少、武器差,却敢于迎头痛击敌人。四支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是一支真正抗日的部队。“群众对我们的胜利广为宣传,甚至是越传越大,那时在新泰、泰安一带,到处传说‘红军、八路军游击队有万把人来到了徂徕山’。”四支队的声威大震,四面八方的青年纷纷前来,要求参加部队。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正式拉开了省委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序幕,四支队成为山东抗日队伍的种子。四支队辗转鲁中南一带游击抗日,克服各种困难,一步步发展起来,从起义之初的一二百人,半年的时间内就扩大到五千余人。到1938年年底,山东地方党发展起来的全省抗日武装统一组成八路军山东纵队,又经数度整编,在敌后游击抗日实践中进一步壮大,发展成为山东抗战的重要力量,为山东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吴学丽
红色齐鲁·声动中国网络音频节目《故事里的沂蒙》
联合录制: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沂蒙干部学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