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司法审判融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1月9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13个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事例中,“深圳中院率先研发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这一事例,向外界展现了两者的“火花”。
记者从事例中获悉,深圳中院围绕“公正与效率”审判工作主题,完成了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预训练,在全国率先研发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司法应用规则,推进人工智能与司法审判工作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有何亮点?记者梳理该事例发现,亮点主要聚焦四大方面。
亮点一:效率
效率是许多领域运用人工智能的一大原因,司法审判领域也不例外。通过全流程人工智能辅助,司法办案更加高效。系统全面覆盖立案、阅卷、庭审、文书制作等审判业务的四大环节85项流程,实现人工智能全链条赋能。实现立案智审,辅助法官对法律规定的35项立案标准逐一核查,审查结论一次性通知,提高立案登记效率。实现智能阅卷,具备整理卷宗、定位信息、归纳事实等功能,帮助法官大幅缩短阅卷时间。实现智能庭审,庭前可协助法官快速梳理案件审理要点、归纳诉辩意见,辅助生成庭审提纲,大幅缩短庭审准备时间;庭中可比对证据,审查当事人陈述逻辑,有效提高庭审效能。实现智能文书辅助生成,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文书样式,实现裁判文书全要素辅助生成。设置智能驱动模块,串联审判业务四大环节功能模块,智能监控办案各环节进度,实现在线提示、预警、督办。
亮点二:标准
系统通过全流程权威数据支撑,裁判标准更趋统一。系统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独家提供的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法信等权威知识服务体系,形成万亿汉字量级的法律专业“语料”。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独有的大模型垂直领域训练算法,系统运用大模型开展“树状提示词”工程,逐步上线“法答智推”“类案智推”等模块,实现自动检索、匹配、推送权威类案和裁判思路,辅助法官发现比对可能产生的类案裁判差异,促进裁判标准更加统一。
亮点三:防止“机器判案”
人工智能与司法审判相结合,是否会出现“机器判案”的情况?事例中指出,该系统全流程落实司法责任,监督制约更加规范。系统设置始终锚定人工智能的辅助工具定位,坚决防止“机器判案”。坚持法官自主决策,各环节均设置审核、确认、决定选项和提示,作为辅助生成的前置条件,根据智能比对排查情况提示法官确认矛盾之处,以法官决定的判决结果辅助生成裁判文书。对各流程节点实现智能查找、自动提示、辅助评判,动态反映、及时纠偏办案过程中的难点、漏点和错点。
亮点四:自主学习
在全流程自主学习迭代方面,该系统基于新一代大模型技术的调优调参范式,设置用户捕获反馈机制,能够根据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在各个环节的使用习惯、办案信息处理结果、实际裁判结论进行动态优化,具备很强的自我学习和反馈能力,十分贴合司法实践的复杂需求。从系统运行情况来看,大模型与办案人员在个性化场景中“人机交互”适配能力很强,法官们使用后普遍反映“系统越用越好用”。
据悉,目前,该系统应用范围覆盖所有常见民商事、行政审判案件和70%的刑事案件,执行辅助平台1.0版本已上线运行。系统上线至2024年12月,智能辅助法官阅卷15.3万件,辅助庭审6.3万次,辅助生成法律文书14.5万份,上线半年间深圳法院民商事案件平均结案时间同比缩短25.6%。
文|记者郭思琦董柳
通讯员陈康秀易佳孙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