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越军的鬼屯炮台易守难攻,我军连发上百发炮弹都不能攻下,关键时刻,运煤

文史记叙录 2025-01-09 23:26:29

1979年,越军的鬼屯炮台易守难攻,我军连发上百发炮弹都不能攻下,关键时刻,运煤工何国安站了出来:“让我来吧!”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面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压境,越过友谊关,向越南北部迅速推进。一路上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然而,当部队抵达同登,这一切的顺利却被一座名为“鬼屯炮台”的堡垒打破了。这里成了我军的拦路虎,也成了战争的转折点。

鬼屯炮台位于同登西南的平顶山上,地势险要,防御坚固。

这座由法国殖民者在20世纪初修建的军事堡垒,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墙壁厚达1.5至3米。

它的结构更是复杂多样,内部通道纵横交错,暗道长达350米,可直通后方,不仅能储存大量粮食和武器,还能容纳上千人长期驻守。

炮台的顶部和周围布满300多个射击孔,形成交叉火力网,几乎没有任何攻击的死角。

越军的王牌部队“飞虎团”驻守其中,利用这一堡垒进行顽强抵抗。

这一堡垒不仅是越军防守的核心,也是我军必须攻破的关键。

2月19日,战斗打响。

我军163师发动第一次强攻,7连的战士们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冲向平顶山。

榴弹炮、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轮番轰炸,硝烟弥漫整个山头,震耳欲聋。

然而,当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到炮台前时,却发现这座堡垒几乎毫发无损。

越军凭借地势和堡垒结构,利用射击孔向战士们发动反击,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来。

我军无奈之下,只能暂时撤退。

这一次攻击让我们认识到了鬼屯炮台的坚固程度,也认识到了强攻所带来的巨大伤亡。

战士们用40毫米火箭筒对准炮台射击,但这些武器在面对钢筋混凝土时显得毫无用处。

就在这一刻,越军的火力反击开始了。

射击孔中不断传来的枪声让7连的战士们猝不及防,战士们伤亡惨重。

越军在阵地内发电报吹嘘,甚至扬言:“中国军队打不下鬼屯炮台,就别想进谅山。”

2月21日,我军重新调整部署,发动了第二次攻击。这一次,我军调来了三门85毫米加农炮,将所有炮火集中在鬼屯炮台的顶部碉堡位置。

炮火精准而猛烈,大量弹药倾泻而下,将炮台的表面炸出裂缝,摧毁了部分外部火力点。

战士们再次发起冲锋,沿着交通壕向敌人的射击孔逐一进攻。这场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炮台表面终于被占领。

当战士们进入炮台内部时,却发现越军依然在深处暗道中固守反击。

越军利用复杂的地道四处游击,狙击每一个试图靠近的战士。我军的攻势再次受挫,战士们只能撤出内部,继续寻找其他突破方法。

此时,战斗已经陷入僵局。越军的顽强防守和炮台的结构设计让常规手段完全失效。

就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

他的名字叫何国安,一名普通的广西凭祥市运煤工人。他主动找到部队首长,请求上前线。

他坚定地说:“这座炮台我熟悉,我知道它的弱点,让我来吧!”

原来,少年时的何国安曾被法国殖民者强征为劳工,参与修建鬼屯炮台三年之久。那些苦难的日子,他将炮台的每一个角落牢牢记在了心里。

得到批准后,何国安带着工兵小组在战士的掩护下登上了炮台顶部。炮台的顶部已经被炮火轰炸得一片狼藉,石块和泥土掩盖了所有的通风口。

何国安徒手搬开石块,手掌被锋利的石头划得鲜血直流,他反复在记忆中寻找着通风口的位置。

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找到它,否则战士们会有更多伤亡。”

经过数小时的努力,何国安终于发现了一处伪装的通风口。

这一发现让所有人振奋起来。工兵小组迅速清理通风口,随后将12吨炸药和2吨汽油小心翼翼地放入通道。这是我军最后的绝杀一击。

2月23日晚,所有人员撤至安全地带。

伴随着一声震天巨响,鬼屯炮台在一瞬间化为废墟。巨大的爆炸不仅彻底摧毁了这座堡垒,也让藏身其中的越军王牌部队全军覆没。

据战后统计,这次爆炸歼灭了包括“飞虎团”在内的上千名越军士兵,所有储存的粮食和武器也付之一炬。

鬼屯炮台的摧毁彻底扫清了前线的障碍。

我军士气大振,迅速向南推进,并在3月5日成功攻克谅山,完成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要目标。

而越军的心理防线也在这次惨败中崩溃,许多俘虏感叹:“当年日军用了45天都未能攻下这座炮台,中国军队却只用了几天。”

战后,何国安被授予“一等功”,并荣获“支前模范”的称号。

他在战场上火线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位普通的运煤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鬼屯炮台的战斗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的智慧与坚韧。战争中,没有小人物。正是每一位像何国安这样的人,构筑起了国家的荣光。

0 阅读:77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